比赛中,来自延安的马盼表现出色 实习记者兰锐摄
读者节庆典主持人选拔赛昨日激情开锣,近20名读者“重在参与”的热情,让PK赛更多了一份热闹,多了一份真情流露。
两个“金牌司仪”现场争鸣
本月底,华商报首届读者节将在小雁塔景区举办庆典活动。本届读者节庆典上的主持人、演员将全部从读者中选拔产生。
昨日参与选拔的近20名读者来自各行各业。选拔分三个环节:一分钟自我介绍,拟定主持台词演绎,一分钟现场互动。下午2时,小伙子屈星刚从一个婚礼主持现场赶来,就第一个上了场。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就让他赚到了第一轮掌声。台词演绎,没时间看,他张口就来,让“竞争对手”也不断为他鼓掌。不过,屈星昨天还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同为司仪的陕北姑娘马盼。预定的台词被马盼进行了全新的组合,演绎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互动环节,一首《东方红》让才艺在浓郁的陕北民歌中得以充分展示。
马盼说,只要站在了这里,就等于站在了读者节庆典舞台上。
夫妻、母女同台演出
60岁的曹向扬先生和老伴从咸阳赶来。台词演绎中设计了两人主持,老伴成了好帮手。男声浑厚,女声柔美,夫妻搭配,把语调、感情都拿捏得挺到位。“上阵母女兵”,13岁的刘宇涵和妈妈刘美君的配合可谓心有灵犀,母女二人眼神交汇自然流畅,女儿诵读中出现的小磕巴也让妈妈巧妙化解了。
小丫头敢和大人争高低
“我相信,今天来这里的选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2岁的王若尘是高新一中初一的学生,也是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别人演绎台词都是照着读,而她基本上背过了。往台上一站,王若尘镇定的神态、从容的表达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大人们。
究竟谁能担任《华商报》首届读者节的主持人呢?我们将在月底的庆典上揭晓。
-提醒您注意
今日,将进行读者节庆典节目的初选PK,请报名者按通知的时间准时参与选拔,主持人选拔的结果也将在近期通过电话告知。记者敬江晴王晓亮
电影进社区
社区居民希望来年再放电影
本报讯(记者杨明贾晨) 6天,6个社区,近万人观看电影。昨晚,本报举办的首届读者节电影进社区活动在水岸东方小区落下帷幕,电影不仅“驱走”了炎热,还让读者在家门口享受了艺术大餐。
昨晚7时,长乐中路的水岸东方小区篮球场,已聚集了三四百人,不仅有小区居民还有周围城中村的村民,甚至还有人从纺织城赶过来。趁此间隙,记者向居民介绍本报举办读者节的初衷,在政府工作的王先生显得特别兴奋,还即兴表演了快板,“华商报,为大家,放电影,乐呵呵……”
电影夜映结束前,居民们一再表示,“《华商报》电影进社区活动真是太好了,希望明年再放电影!”
圆梦大行动
快乐市民的牛耕梦
本报讯(记者王宜墨宁峰实习生杨萌)灰色水泥墙围起的城市生活让人窒息,当一次真正的农夫是许多人的梦想。昨日,读者袁喆感受了拉牛耕地的幸福。
26岁的袁喆是西安环球印务公司的员工,从小在城市长大。昨日下午,在咸阳沙河古桥风情园,袁喆站在一片长满荒草的土地前,稍微有点发慌,拉一头黄牛将这片3分大的地犁完,再用耱将地弄平整,是他要当农夫的第一个难题。
黄牛在村民手里温顺听话,可牛绳一到他手里,母牛的脾气上来了,一会儿站在原地不动,一会儿遇到转弯了还倔着往前走。身后的犁沟深深浅浅歪歪扭扭。“小伙子,要走直线啊!”牛主人跟在后面气喘吁吁。袁喆满头大汗,他感慨:“农夫不好当,好辛苦……”
第二次下田,袁喆已经掌握了赶牛的要领,转弯、直走、慢行,黄牛变得服服帖帖。犁完地还要用耱将土地整理平整。“站在耱上,很像在冲浪。”袁喆开心地大笑着。
奖励报料者
第10位优秀报料人昨产生
本报讯(记者敬江晴)昨日本报刊登了《为一桶浇地粪,69岁老汉杀死75岁亲家》的报道,简单的案情背后却反映了社会老龄化问题。读者节第十个报料大奖、价值1700元的手机就奖给了提供这一线索的读者——西安市长安区的刘丽菊。
昨日,刘丽菊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或许她还不知道已获此大奖。同时,她也是本届读者节最后一位优秀报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