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央企沉迷地产掘金的负效应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07-23 06:54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在信贷资金的强力支持下,国有房企,特别是央企成为推动此轮房价飙涨的主力军。据报道,近期各大城市诞生的十余个“地王”,均被国有房企收于囊中。

  国企的经营目标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在谋求经济利益之时,其间的社会责任同样不可或缺。表面看来,国企在房价飙涨中斩获利润有助于完成经营任务,甚至能够成为带动时下经济复苏的引擎。然而,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国企拉抬地价并带动房价的结局却加剧了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痼疾,转而进一步遏制了内需增长,就此导致的结果或将演绎经济增长 “欲速则不达”的闹剧。

  在经历了短暂的观望期之后,国内楼市随着盛夏的到来而急剧升温。在上半年土地拍卖中,国企身影频现,成为拉抬地价的“先锋军”。据统计,在近两个月内,国企陆续竞得近20个热门地块,涉及土地款超过265亿元。其中,刷新单价和总价的地块达到13宗,直接导致地价的爆发式上涨。而这背后是强大的财力支持,商业银行对国企“情有独钟”,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的信贷增量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国企。数据显示,上半年7.3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让国字号企业“手握重金”,进而导致流入房地产领域的信贷资金超过8000亿元。

  需要强调的是,楼市繁荣产生了强大的“挤出”效应,让经济复苏的质量大打折扣。就国有资本而言,原本主营业务并非地产业的企业也纷纷涌入楼市分得一杯羹,这就相当于对制造业等其他产业进行了资金“抽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却仍然面临资金链紧绷的困境,超乎市场预期的天量信贷规模却似乎与它们“绝缘”,而金融风暴的寒意更是让它们游走在生死边缘。在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楼市繁荣成了经济复苏中的“独角戏”,侵蚀了经济发展的健康。

  更为关键的是,房价的再度飙升会严重遏制消费水平,让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面临 “隔靴搔痒”的尴尬。国内民众仍然秉持“居者有其屋”的传统梦想,在廉租房、经适房规模难以与庞大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格局下,商品房仍是诸多购房者的必然选择,而“买涨不买跌”的惯性思维更是让许多刚性需求在房价上行过程中出手购房。高企的房价不仅会穷尽两代人三个家庭多年的积蓄,而且还会让 “房奴”们节衣缩食,难以敞开 “钱袋子”。这也正是诸如“家电以旧换新”、“鼓励刷卡消费”等政策措施频频出台,却难以激发消费者“大胆购物”热情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失去了消费需求的拉动力,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堪忧。

  由此可见,针对时下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调控部门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2006年之后,主营业务非地产的央企和大型国企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强行限制被取消,同时政策层面对国资进入房地产业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如今看来,这样的调控指向急需转向。近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公开表示,希望“沉迷于地产掘金的央企更加清醒、更加稳健、更加扎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此言论可视为调控部门对国有资本觊觎楼市厚利行为的引导,但指向性更加明确的调整措施仍须尽快出炉。 (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编辑:朱羽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09-07-23 06:54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