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之传:杀出“重围” 找寻新路
“现在的秦腔应该放下身段,走向农村”,李爱琴说,“它本来就是来自民间,再回去有什么不好?”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陕西省周至县剧团。这个小小的县剧团在变革中成功转型,在农村广阔的大市场里如雨得水,一年演出800多场,演出计划甚至排到了来年。“秦腔的群众基础其实非常厚实,周至剧团这么受喜欢,说明市场还是广阔”,李爱琴说。
秦腔的“城市突围战”也在继续。2005年,西安易俗社、西安市秦腔一团、秦腔二团、西安市五一剧团四个剧团合并组建成立西安秦腔剧院,由西安曲江文化投资集团全资控股。改制后,剧院首先瞄准了陕西的旅游演出市场。2008年9月,传统艺术与时尚元素联姻的大型历史剧《梦回长安》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彩,如今已经演出260多场,观众达2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约2000万元。演出人员的平均收入也翻了几番。
“只要有一个秦人在,秦腔就不会消亡”,李爱琴深信不疑。和其他传承人一样,她每天的生活依然在练嗓、练身段中度过,并乐此不疲。这些传承人都明白自己身上天然的使命——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
刘宽忍说,“这次的传承人展演中有一个拜师的仪式,表面看起来很俗,但最关键的含义是尊重艺术家,尊重秦腔这门艺术”, 在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扶持的模式下,陕西正着力培养造就更多的秦腔人才,促进秦腔传承发展。
“这次展演,也是个传承”,李爱琴说,“我带过的学生有几十个了,一些学生改了行。现在还有一些想拜我为师。但只要娃们肯学,我就会教,不仅教戏,还教做人。”
表演大方、清新活泼、以演小旦、花旦见长的全巧民被安排在了最后一天演出。她的代表折子戏《虎口缘》曾引得不少秦腔观众的喜爱和崇拜。这次她继承、创新王天民先生亲授代表作《蝴蝶杯》中“洞房”一折戏,将与易俗社秦腔名家杨文颖合作,把失传了近五十年的这场戏奉献给秦腔观众。
这位72岁老人手中的两个记录本上写满了清秀的繁体字,一丝不苟地记着《洞房》的全套台词、动作和心得,“这场戏是2月12日筹划,26日正式立项,是场做功戏,也是最最多传统的戏,我们对其中个别不合适的唱词进行了改动,但基本上没有伤筋动骨”。
“我学这个戏57年了,也是唯一的传人”,全巧民说,“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出戏传下去,不要在我手中断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