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废都》解禁是一个“拐点” 当年勇闯“禁区”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07-29 09:18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作为当初最早看《废都》手稿的极少数人之一,著名评论家李星觉得问心无愧的一点就是,多年来,他力挺《废都》的姿态始终未变,“起码证明我老李的眼光没有错”。

  《废都》当年确实在勇闯“禁区”

  “当时看手稿时,我就认为很有价值,贾平凹在这本书里投注了太多的生命信息。

  ”李星毫不掩饰当时的阅读震撼。“我多年来始终认为,这是贾平凹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可以流传下去。如果有读者只是纠缠于性描写,那很遗憾,确实是读偏了这部小说。”这本书真实地表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失望、有沉沦。李星用“灰败”这个词来概括知识分子那种普遍的挫败感,“这些灰败的情绪,被贾平凹敏锐地捕捉到了,并写在了《废都》里,知识分子自认为有能力改造社会,但实际上已不同程度地被抛弃,在现实中被无可奈何地边缘化了,因为之前自我感觉太良好,于是落差面前,有人就沉沦于女色,沉沦于对这个社会的无可奈何,大家心知肚明,但没人点破,这就是《废都》的厉害之处。”

  对于陈晓明认为“如果不禁《废都》,贾平凹会写得更自由”,李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废都》之后,贾平凹在写性方面确实稍微收敛了一些,但其创作量更大,所触及的问题也更深,所关注的社会面也更宽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贾平凹一直保持了《废都》的精神气质。“可以说,《废都》被禁后,贾平凹其实从未自我禁止,他在艺术上一如既往地大胆探索,他一直有自己的情绪场、精神场。”

  解禁《废都》,是一个重要拐点

  “我倒觉得,与被查禁相比,《废都》当年出现,本身就是个拐点,因为它和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陕西文学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当然,现在解禁,无论如何是一个重要拐点。”

  李星表示,《废都》被禁后,他有一次到邻省,座中有人就大骂《废都》,然后主办方领导就说,恐怕《废都》不能否定啊!李星特意提到,感谢我省的相关领导同志,在李星担任《小说评论》主编期间,照样允许刊发在文学上、思想上研讨《废都》的文章。而且据李星观察,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一些有眼光与见解的文学史家,对《废都》越来越重视,“解禁,对平凹确实是个幸事,但更是中国文学的幸事,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热,你把《废都》等一些重量级作品都否定了,视而不见了,那还剩下些什么?”

  至于查禁对贾平凹的影响,李星也坦言,据他所知,当时其实也没扣什么“帽子”,是“保护为主”,重点“对出版社不对作家个人”,相反,领导和大家还不停安慰贾平凹,提到时就说“有才气,写了不好的作品,艺术是个探索,允许失败”等等。“我感觉,《废都》事件应该在某一点上推动社会进程,这不仅仅是贾平凹个人的事情,变成中国文化、知识界的一件大事,要给一些有不同意见的作品有讨论的余地,而不是采取禁绝的办法,要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李星呼吁。 本报记者 王锋

 
 编辑:周云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09-07-29 09:18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