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鬼才谁与俦,新著奇相惊九州。另类笔法难评说,毁誉百年恐未休。”29日,重新翻出当年读《废都》后所写的这首诗,评论家、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感叹,当时他与大家一样,预感这部书将会引发长久争议,而十七年仅是一小段落。
贾平凹很顽韧
刘炜评认为,作者写作
时有极大的“生命投入量”,融入了对当时都市知识分子群体生存实况的观察和感受,还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强烈“映象”。而争鸣不止、毁誉不断很正常,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这种反复不断的颠来倒去、肯定否定,在由衷热爱与激烈反对和厌恶,甚至在遭禁和解禁中,最后确立其历史地位。
谈到《废都》之后的17年文学,可以隐隐约约触摸到贾平凹和《废都》的影响,包括作家个人的际遇以及作品的命运。
“贾平凹是极具个性与生存智慧的,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顽韧’。”刘炜评说,贾平凹的遭遇与应对,对于17年来的很多作家,是有积极启示的。贾平凹在17年来的行迹与处境,如果进行专题研究,足以写出一本书,反映出文学界和整个社会某些很微妙的变化。
这本书,影响了一批作品
“《废都》是个分水岭,虽然不太明显,但越来越多的作家认可了贾平凹的文本探索。”刘炜评说。贾平凹执著文学创作,同时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与探索能力,从《废都》起,贾平凹更自觉也更坚定地探索当代白话小说的民族文本样式的确立,他努力融合当代口语和中国传统‘说话’体的艺术元素,力图寻找并确立一种文学的、当代的、本土的三维统一的小说文本形式,以跳出近百年来为西方小说模式所匡囿的小说表达模式。可以说,贾平凹是在这方面意识最自觉,行动最有力的当代作家之一。
近百年来,中国小说佳作迭出,但无外乎模拟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写法,而把中国传统经典抛至一边。在小说文本的表述方式上,纯以西方马首是瞻,终会‘雪拥蓝关马不前’,纯用话本或章回体,根本超不过《水浒传》与《红楼梦》等,贾平凹以《废都》为前导,探索之功,不容否认。而国内作家对此也多有呼应,或在创作上,或在理论上。刘炜评还举例,仅在他自己的学生与朋友中,便有人模仿当年给钱钟书《围城》写续篇,而写过《废都》续篇,形神较似,还有人因爱《废都》而手抄数遍,对《废都》的研究,远未结束。 本报记者 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