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上,我砸车时,人群中也有人悄悄开始砸,而且不知什么人把一辆车的车窗玻璃砸破了。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怕别人一时冲动乱砸一气,我就不砸了。后来,见群众情绪平稳下来后。我就又开始抄砖。我站在什么位置砸、砸什么地方,那都是经过多次观察,确保不会伤到人的。我不希望别人效仿。
记者:您的砸车行为也没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阎政平:公安部门的说法是,没有人报案,控告我砸了他们的车。如果有人报案,他们还要依法追究。
“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老头儿”
记者:你的行为除了争议,还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和支持,甚至受到“英雄般的歌颂”。您认为自己是英雄吗?
阎政平:不是,我是一个74岁的普普通通的老头儿。只是更热心公益。我们小区旁边有个啤酒厂,烧废油污染空气,熏得我们小区很多居民咳嗽得不行,我就和一些邻居联合起来向省、市环保局反映了一年多,才迫使啤酒厂改烧清洁能源。
记者:砸车之后,交管部门在你家小区门口加派了警力,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一直有人看守。你感觉家门口的交通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阎政平:是好了一点,但依然有闯红灯的。前两天,在交警在的情况下,我在路边观察,有辆车就在交警的眼皮子底下,看见红灯反而加快油门闯了过去。速度快得连车牌都看不清,交警也很无奈。
记者:您觉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唤起交通生命线上权利保障的觉醒?
阎政平:我觉得得要有合理的路权分配、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处罚力度。然后就是不厌其烦地宣传、宣传、再宣传,来提高人们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我接受这么多媒体采访,又走了杭州、济南、南京、北京和石家庄这几个城市,也是这个目的。
记者:接下来,还会去别的城市吗?
阎政平:石家庄是最后一站,这半个月跑下来,也把我累坏了。我想回去好好休息休息,然后整理我拍的照片和记载的资料,准备写一份建议找媒体发表。
阎政平对五个城市交通的印象——
石市行人和机动车“很猛”
杭州的自行车道是我到过的这几个城市中保护的最好的。在别的城市都发现有机动车抢占自行车道的情况,但在杭州我没看到。那里有的斑马线上画有爱心图案,斑马线两端有10米到15米长的凉棚供等待过马路的人遮荫蔽雨,非常人性化。
南京街头的电子眼多,闯红灯的情况也很少。我在街头转的时候,发现一个市场的后门和一个居民小区隔着一条小路,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但那里也有当地交管部门设置的电子眼。
济南街头的交通违章行为也比较少,我在公园里访问一些晨练的老人时,他们都告诉我当地交警抓得紧、管得严是出了名的。
北京作为首善之都,三环以内的交通都没问题。但三环以外人车抢道的现场还是比较严重。我坐车经过公主坟时,看见车流、人流量都很大,人在迂回前进,车也在缓缓蠕动。汽车闯红灯的情况也有,好在车速很慢。
石家庄与这几个城市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情况最严重。不过我从昨天的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本周起,石市交管部门加强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闯红绿灯,行人或被罚款。我认为就该这么做。要想保障交通安全,行人的行为也要规范。
记者手记:
日前,兰州老人砖砸闯红灯汽车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在全国轰动一时。有人把阎政平冠以“板砖大爷”、“砸车怒汉”等称号,“今天你砸了吗?”也成为网络又一流行语。关于老人的行为是否违法,也曾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
当时,这件事也成为石家庄市民茶余饭后的一段谈资。之后,在石市街头,在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车祸依然时有发生。7月12日,一位30多岁的妇女卖完菜走在回家路上,被一辆右转的水泥搅拌挂倒,遭碾压身亡;7月23日,44岁的装修工张师傅干完活,在返家的路上骑车上了高架桥,血洒30米;7月26日,一个孩子脚穿轮滑鞋与奶奶出来遛弯时,与一辆公交车相撞身亡……
当得知兰州砸车老人近期在走访观察杭州、济南、南京、北京的城市交通状况后,我们也邀请老人到石家庄的街头来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知道,老人亲自参与劝阻违章行为的力量十分有限,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亲密接触,通过对这位老人的关注和支持,人们能够关注到自己的出行安全。
毕竟,老人捍卫的斑马线只是众多生命线当中的一条,砸车事件不应当只是一次代表公众情绪的个人行为,需要唤醒的也不仅仅是交管部门和闯红灯的司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出行意识。
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尊守法律,尊重规则,不仅仅是为了他人,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在路上行走,在路上开车的时候能够平平安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