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记者呼延思正 实习生刘徐东)
古时的水道碑反映出一条河流曾有过波澜壮阔的滔天雄风,但百年间天地沧桑,如今地理环境气候已使其波消浪匿、龙威扫尽。近日,文物工作者在周至普查发现清末白马河水道碑,记录了古人为筑堤修河的治水大事。同时,在此次普查中还在秦岭北麓发现了上百年的古民居。
水道碑记录古人治水大事
所发现的白马河水道碑现藏于九峰乡何家寨龙王庙内大殿门前。石碑为青石质,首身一体,通高2.02米、宽0.7米、厚0.1米,圆首高0.53米,内錾刻隽秀大楷“耿谷西堤记”。碑正面阴刻楷书碑文,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白马河附近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第二部分为邑侯刘公断令修堤治水之事及首事人姓名等,首题“白马河水道碑记”,落款为“光绪十有五年岁次己丑孟春之月上浣毂旦共建”。碑身两侧有“回”纹边框,宽7厘米。碑阴素面。碑座为方形,长0.7米、宽0.38米。
据介绍,白马河有民间传说为: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所骑白龙马因久居阴涧冷水,未适应人间旅途而生起病来,唐僧就地等待九天,突然风起云涌、惊雷大作,白龙马身子一抖,一夜屎尿狂泻,体内龙精龙液尽释,换上凡间草肚驮唐僧西去。白马的龙精龙液化作了这条河流淌至今,故人们称其为“白马河”。白马河现为户县与周至间的界河,出于周至小耿峪与户县牛角峪、山关沟流水相汇、终至甘河相连。如今所看到的只是宽不足测的小沟,平时细流清浅,很难见其水流湍急汹涌之貌,古碑所述之洪水为虐状现已难再。
文物工作者介绍,何家寨白马河水道碑是当地发现少有的清代治水修堤碑,碑文记述白马河附近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水况,为研究该地清末以来行政区划变迁、提供了重要史料,记述的修堤治水之事,对于研究当地清末历史、水利发展等有重要价值。
终南清代民居遗存山乡
上百年的古民居在秦岭北麓乡村依然存在,尽管风尘久远,但仍显露着传统古建筑的古韵特色。
该民居位于终南镇终南村8组,年代为清代。民居建筑坐南向北,为二层阁楼样式。抬梁式,硬山顶,面阔三间10.35米,进深三架5.2米;正脊为三层青砖铺砌而成,屋面铺灰陶小板瓦,屋檐有三角形莲花纹滴水,屋檐下有麻叶头装饰;一层和二层用木板相隔,后部有一楼梯,通向二层;土坯墙,外包砖。东、西两侧各有一女儿墙,墙体高出屋顶约1.5米,上有瓦做出檐雕饰。美观且兼挡风阻雨防火之实用。该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四角出檐外挑,并有砖雕斗拱、吊柱、麻叶头、卷草、博古等瓦做、木做图案。据民居主人介绍,该民居大约建于清代晚期,在清末至解放前曾做过当铺,当时也是高阔轩敞的像样门面房,解放后曾作过终南镇面粉厂办公用。
文物工作者认为,终南这一民居是周至东部地区现存少数清代民居之一,保存相对完好,雕刻图案精美,建筑风格古朴,体现了关中民居的典型风格,为研究当地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