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渭河干流高锰酸盐指数沿程变化图
图2 渭河干流化学需氧量沿程变化图
图3 渭河干流氨氮浓度沿程变化图
延河水质以Ⅳ类水质为主,为轻度污染。与上年1~6月相比,河流水质有所好转,五个监测断面均为Ⅳ类水质。
无定河干流水质均符合本省水质功能标准,为轻度污染,与去年同期相比无明显变化。无定河支流水质为轻度污染,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略有好转,主要原因是榆溪河三岔湾断面氨氮浓度有所下降。
汉江水质优,以Ⅰ~Ⅲ类水质为主,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无变化。
丹江水质优,以Ⅰ~Ⅲ类水质为主,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无变化。
嘉陵江水质优,以Ⅱ类水质为主,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09年1-6月我省10个地市对全省27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监测,1~6月我省共取水23261.121万吨,水量达标率为100%。
---噪声环境
上半年12个进行噪声功能区监测的城市监测结果显示:各城市昼间功能区噪声超标情况明显低于夜间,3类功能区好于其它类功能区,1类和4类功能区夜间超标情况比较严重。各城市间比较,宝鸡市、渭南市、商洛市、韩城市各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全部达标。
上半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2009年上半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出现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削减6.41万吨,排放同比下降7.75%,位列全国第八;化学需氧量削减2.3万吨,排放同比下降3.93%,位列全国第四。
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李孝廉介绍,今年上半年是我省实施减排以来,效果最为显著的半年,主要采取了以下六项措施:
一是狠抓减排责任落实。上半年出台了《陕西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监督办法(试行)》,强化了对减排工作的监督。省人大专门组织人员开展了污染减排专项检查,并在省人大第八次会议上专题听取节能减排工作报告,对推动污染减排起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也都建立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力推进的减排责任体系,为减排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突出重点流域,推进化学需氧量工程减排。在渭河流域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2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36万吨,是2005年的2.9倍。另外还有33个合计84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年底将建成投运;过去建设缓慢的陕北、陕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1个,日处理能力达到164万吨,污水处理率增加到47%,比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
三是实施电力调度,推进火电二氧化硫减排。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上半年秦岭电厂、陕西渭河电厂等80万千瓦老机组脱硫设施已投入运行,新建大唐渭河热电厂还在西北地区率先建成了脱硝设施。截至目前,全省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838万千瓦,其中脱硫机组1311.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1.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是2005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的10.9倍。在建设脱硫设施的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电调度制度,优先安排高效率大机组和脱硫机组发电,据统计,非脱硫机组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少发电14.6亿千瓦时。
四是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减排。全省积极落实关于淘汰小火电、造纸、水泥和焦化等落后产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污染的电石、铁合金、合成氨及印染等行业产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0%、43.1%、7%和3.4%,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五是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环境管理减排。通过财政贴息方式安排5410万元用于7个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安排4440万元用于污染企业关闭;安排2.6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目前已有水质自动监测站16个,建成标准化监测站2个。各市区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已全部建成,对196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安装了153台自动在线监控设施。
六是加强督促检查、保障污染减排。上半年开展了连续不断、深入持久的执法检查,以此督促地市、企业加大减排力度和投入。在今年6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西安沣京工业园等18起环境问题,并实行省级挂牌督办,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减排工作的关注和企业责任意识。
虽然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取得连续下降,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了“十一五”目标的70.5%,刚刚赶上时间进度;二氧化硫减排仅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1.3%,距离70%的时间进度还有差距,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