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多,但这60块钱让老人活得有自尊了”
相比城镇职工而言,60块钱究竟能给农民解决多少问题?
这是媒体和公众舆论所关心的焦点。“钱不多,但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太白县靖口镇焦家山村村委会主任陈英说。
和村里其他老年人相比,陈英当村委会主任每年有2000块钱收入;而且,在兰州工作的大儿子每年过年回家,都会给他500元到1000元的零花钱。这些钱要支撑他一年的开支。
自从和二儿子生活在一起,家里的柴米油盐基本不用他操心。他最大的花费在喝茶和吸烟上。一年2至3斤茶叶,差的10块钱一斤,好的四五十块钱一斤。买烟的开支更大些:抽5块钱一盒的“美王”烟,一个月最起码三四条,合计两百块,“当村干部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只够买烟”。
“今年上半年可花了不少。”他说,年初时,腰椎间盘突出症犯了,光吃药花了1200多。
没钱的时候,他也会张口向儿子要。尽管几个儿子都很孝顺,但他总觉得:儿子花老子的钱天经地义,但老人向儿子要钱,却有些不好意思。
最近,陈英听说,西安有家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的效果不错,但需要花一大笔钱。他有些犹豫。
养老金账户上的钱,陈英只取过两次。一次是去年5月15日,他去县城开了两三天会,取了200元,吃饭花了三十多,住宿一天20元;他还花了70元钱给自己买了件外套。另一次是在今年5月5日,身上没钱了,于是又取出来500元。如今,账户还剩下322.20元。
“要说,这个钱也不多,一年才720元,单纯靠这个生活肯定不够;但有了这个钱,要买啥,取钱就买了,不用向儿子要。”陈英说。
有时候,他也会和其他享受养老金的老人聊起这些。他最大的感觉是:自从有了这些养老金,老人身上就有了零花钱。“上街坐个车、花个三五块钱的,不用张口给娃要了。”
两年来,宝鸡市和太白县的劳动保障部门也在不断回访参保农民。在当今农村养老保险标准低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养老还是要依靠家庭养老来完成。“但这60块钱让老人活得有自尊了。”宝鸡市农保处副处长吴耀秦说。
最大的难题在于管理
农民的参保热情超出了政府部门的想象。
从2007年7月31日开始,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太白县全县的综合参保率便达到了86.4%。截至目前,全县18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人员已参保22551人,占应参保人数23382人的96.4%。
“这个数字是太白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六大保险人数的三倍,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太白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张志维说。
太白县邮政宾馆四楼上,4间办公室,8个从该县劳动部门和教育系统抽调过来的工作人员,尝试着从未干过的工作。
“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只能自己摸索。”张志维笑称,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尽管一开始就提出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并制定了缴费登记程序、审批发放程序,以及从农保管理中心到乡(镇)劳动保障所再到村级农保员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但如何监督每个岗位上的人都能严格按要求去做,确实有难度。
“毕竟这是一个庞大的参保群体。”
“新农保是动态管理,就拿养老金领取来说,每个月都有进有出,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档案,是新农保制度走上轨道后的一大重点工作。”张志维说。
据悉,目前试点的“新农保“参保人员信息,还无法与户籍管理挂钩。在组织参保时,各乡镇为了保证农户家庭信息的准确,必须与派出所联系,调取农村家庭成员人数和基本情况,然后调查摸底,才能以血缘关系建立《入户统计表》,并录入新型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如何保障老百姓的资金安全也是关键。”张志维说。为此,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缴费流程、基金管理和年检制度。
在去年的年检中,发现一起因农保信息员漏报享受待遇人员死亡而导致其家属仍然领取养老金的情况。
地方财政能否承受是关键
农村养老保险引入财政补贴,确实是一项利民惠民的举措,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也成为这项政策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有评论认为: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能否成功关键在钱,而钱的关键又在于地方的配套资金能否落实到位。但由于地方财政优先等原因,在一些重大项目中,地方资金配套不能及时到位现象十分普遍。
宝鸡市2007年出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规定:60元养老补贴由市、县(区)财政各承担50%。但在太白、麟游两县试点时,为减轻县级财政的压力,市财政承担了45元,县财政只承担15元。
但即使如此,也给太白县财政带来了压力。
据统计:2006年,太白县地方财政收入824万元,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711万元;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1104万元,其中仅“新农保”补助支出154万元;而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1572万元,“新农保”补助支出多达401万元。
来自太白县农保管理中心一份汇报材料显示:太白县推行“新农保”,每年需县财政配套补贴近200万元,“仅靠自身财力难以解决”。他们建议: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
今年7月1日,宝鸡市全面推广“新农保”,并对之前的试点办法做了相应调整。规定从2009年开始,政府财政补贴的60元基础养老金,由市、县(区)各承担30元,调整为县(区)财政承担15元,其余45元由市级以上财政统筹解决。
截至7月底,全市参保人数从之前的25万激增至70万,比预期的50万多出了20万。
据宝鸡市财政局统计:从2007年7月1日试点起至今年上半年,市财政共投入7078.55万元。但如果这个人数增加到70万,半年时间就得投入7140万元,财政压力较大。
“不过,如果将来中央财政承担了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吴耀秦说。
一份《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研报告》里提到:据测算全市全覆盖后参保人数将达到125万人,其中25万人领取养老保险金,每年财政补贴约需2.1亿元。如果基础养老金由中央承担,则每年需中央财政提供1.8亿元,那么,宝鸡市、县(区)财政每年只需拿出3000万元进行缴费补贴,宝鸡市财政不但可以承受,而且还可以相应提高养老金水平。
国家“新农保”借鉴“宝鸡模式”
8月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征求各省的意见。预计将在“十一”前启动。
据其介绍,“新农保”将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渠道;另外,“新农保”的支付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即中国60岁以上农民,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养老金。
而这个”新农保“方案,正是参考了“宝鸡模式”。
“《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基本上和宝鸡的试点方案模式一样。”宝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保处副处长吴耀秦说。
其实,从2007年开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派人多次到宝鸡调研,对“宝鸡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宝鸡地处西部,经济发展在陕西处于中等水平,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成功推广‘新农保’,更加坚定了国家在全国推广‘新农保’的信心。”吴耀秦说。
而宝鸡在发展“新农保”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也将为全国其他地方推广这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供前车之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