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只捐未建”何以命名
都江堰新开馆的三所图书馆,均以“秋雨图书馆”命名。对此,网友也颇有微词,认为余秋雨仅仅“捐”了书,并没有“建”图书馆,为什么要搭上“捐建”并命名呢?
在图书馆的介绍中,余秋雨也将“捐建”改成了“捐助”,但他提到的“用我所捐的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来建设3个学生图书馆”的说法,再度遭到了网友炮轰。网友表示,明明是图书馆建好了才把书摆进去,却要说是启动资金,如果是“启动”,去年就应该可以出具捐款收据了。去年地震之后,余秋雨表态捐款20万元,但捐款迟迟不到账;后来,余秋雨表态“要把20万元用于帮三所都江堰重建学校建图书室”;再后来,则变成了“捐价值40万元的书籍来重建图书室”。
有人认为,这三所学校,企业捐助资金都是数千万元,其中图书馆的建筑成本也是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这些企业并没有要学校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余秋雨仅仅“捐”了书,并没有“建”图书馆,为什么以他命名?
网友邹蓝嘲讽道,看那些大楼,每幢造价300万元都不止,5%的投入就能“绝对控股”命名为“秋雨图书馆”,“这笔生意真是太赚了!”
余秋雨秘书:没有必要出具捐赠凭据
余秋雨首次摆出证据,但网友似乎并不“埋单”。对于网友层出不穷的质疑,余秋雨的秘书金克林昨日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愤怒地表示,余秋雨捐了50万元,都是真金白银拿出来的,有书、有设备,都是实物,这些都是余秋雨拿个人的钱买的。对于网友提出希望余秋雨提供捐赠凭证的要求,金克林反问道,凭什么要求余秋雨出具凭证,“没有这种必要”。至于图书馆为何以余秋雨命名,金克林表示,此事他不清楚。
余秋雨表示,捐助灾区有多种方式,比较简便的一种是通过红十字会汇款,比较艰难的一种是凭借自己的专业成就把捐款变成一项工程。余秋雨的捐助,就是典型的后一种方式。他认为,灾后重建不应只是物质上的重建,同时还应有精神、心灵和文化的援建。
余秋雨的博文关闭了评论功能。而在他的其他博客中,粉丝纷纷留言表示力挺,认为此次用事实说话,以往的流言不攻自破。更有网友提出,捐书比捐钱好,实物都是看得见的,不怕被挪用等等。
事件回放:“捐款门”一波三折
今年6月初,余秋雨遭遇网上一篇博文炮轰,在《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的博文中,作者萧夏林认为余秋雨在2008年对汶川大地震捐款不属实,余秋雨为地震灾区捐款不会超过6万元,而不是他默认的20万元。在舆论的质疑压力下,余秋雨回应称有四位“咬余专业户”挑起此事,但被指责成转移话题。
6月8日,余秋雨通过其担任名誉董事长的某文化公司发表书面声明,称20万元捐款已用于捐助都江堰3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但网民仍未消除疑虑,质疑焦点集中到一直没有提供捐款证明上。
6月14日,易中天写了一篇博文《余秋雨的权利和义务》,毫不客气地敦促余秋雨尽快拿出“捐款早已如期到位”的确凿证据,将事件炒至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