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河南漯河出“百姓”村 全村3000多人共111种姓氏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2009-09-05 17:00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办事处万庄村,目前全村共有3563人,有111种姓氏。”漯河市民俗专家侯守功告诉记者。“在我们村的100多个姓氏中,万姓人口最多,目前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昨日,记者走访了万庄村党支部书记万年青、村委会主任卢翠珍。据他们介绍,除第一大姓“万姓”独占鳌头外,该村50人以上的姓氏还有李、吕、汪、刘、赵、郭等姓,其他姓氏有的二三十人,大部分在10人以下,少数只有一两人。

  这个“百姓”村是怎么形成的呢?作为《万庄村志》的主编,今年73岁的侯守功经过多年考证得出结论:该村始于唐代,原名“姜栅”,是军事人员驻扎地,后因战乱荒无人烟。明朝洪武年间,万伯川“叔嫂携侄”由山西省迁此定居,俗称“姜栅万”,后逐渐被称之为“万庄”。建村当时,人口不多,姓氏单一。从明代到清朝,直至民国时期,先后有李、汪、吕、赵、刘、郭、娄、张、王、肖等姓陆续迁入,姓氏才逐渐多了起来。

  “你们的父亲或爷爷当年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记者问起万姓以外的村民,得到的回答大都是“逃难”。第一村民组的古稀老人刘发户,当年就是坐着父亲挑的箩筐来到这里的,他告诉记者:“俺老家在开封杞县,民国时期经常闹灾荒,老家饿死很多人,父亲领着一家人出来逃荒,那年我也就六七岁。”

  解放前,这里贫穷落后,绝大部分人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由于村子紧靠沙河码头,前来从事装卸、搬运者越来越多,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谋生,随之带来了许多新姓氏,这些姓氏大部分来自附近农村,也有来自周边的商水、西华、周口、上蔡、西平、郏县、禹州等县(市),还有黄河北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万庄人利用地处市郊的有利条件,搞运输,种蔬菜,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远乡的女青年羡慕向往,通过联姻结婚等途径,新姓氏越来越多。据统计,1979年全村姓氏已有70多种。1980年,村旁新建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外地人纷纷前来安家落户,经商办企业,一些原来没有的姓氏也出现在人们面前。最终形成了100多种姓氏,其中包括平时比较罕见的房、索、管、佟、童等姓。

  如今的万庄村是漯河市著名的小康村,村民经商者很多,年人均收入在漯河市名列前茅。万庄村村民告诉记者:“我们村不仅姓氏多,还有很多名人,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就是其中之一。”

 
 编辑:李斌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今年政协会议“调座位” 座次不在按姓氏笔画排   09-03-04 03:07
·据调查中国有两万姓氏消失 4100姓氏仍在使用   08-01-15 11:13
·公安部公布姓氏统计结果 嫦娥17个吴刚3万多   07-09-24 16:08
·咸阳有个“第五”姓氏部落 祖上曾跟随荆轲刺秦   07-09-18 09:30
·重庆将投资10个亿 建中国首个姓氏文化公园   07-07-30 05:27
·传宗接代旧观念作祟 夫妻为女儿姓氏争执闹离婚   07-03-09 14:55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