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陕西水保局长张秦岭:陕西退耕还林居全国第一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陕西日报  2009-09-28 13:50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武盾


  2009年6月,陕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保局局长张秦岭陪同姚引良副省长视察水保生态

  记者 武盾

  60年来,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退耕还林面积156万公顷,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10,居全国第一;全省林草覆盖率已由过去的20%提高到45%。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张秦岭。

  记者: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陕西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哪些变化?

  张秦岭: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届陕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三秦儿女,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水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化对我省水土资源认识、完善防治思路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呈现出如下新变化。

  一是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摒弃了过去人定胜天、战天斗地等强调人对自然征服和改造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尊重自然规律,充分依靠大自然自身修复能力,人工治理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防治思路。

  二是防治方针更加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实现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转变。

  三是指导思想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四是投入机制更加注重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政策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水保的局面。

  记者:近年来,陕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突破?

  张秦岭:一是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建立,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可以概括为项目多、覆盖面大、投入幅度大。在继续实施淤地坝工程、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又相继启动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项目覆盖县(区)达到80%以上;三是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建立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我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在带动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省本就脆弱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基于这一现实,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将起到有力促进作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建立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从2009年起,财政部对陕南28个县进行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

  记者:未来陕西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张秦岭:未来的陕西水土保持工作将继续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将按照“三个突出”的发展战略来推动全省水保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规划,我省2009-2011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将涉及我省10个设区市的96个县(市、区),项目覆盖县(区)达到90%以上,总投资30.92亿元。通过3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淤地坝建设等三大工程,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4256.3平方公里,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316.3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1215座。使项目区25°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水保林面积达到宜林地面积的8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年拦沙能力达到70%以上,水土流失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陕南1.0亩以上,关中1.5~2亩,陕北2~2.5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平均水平提高30%以上。

  我省水土保持大投入、大治理、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历史上,陕西林草植被好,森林茂密,牧草丰美,是适宜农牧的好地方。千百年来,由于历经战乱和不合理的耕作,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貌受到严重的侵蚀,坡地越来越陡峭,水土流失也愈演愈烈,一度曾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全省国土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0。五十年代普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7%,土壤流失总量占到全国的1/5。黄河三门峡以上年均输沙量16亿吨,陕西就占了一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我省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化,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且对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国家重点项目为依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保护水源,改善环境,取得了巨大成效。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8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4万多座,年均拦蓄泥沙1.3亿吨,固定和半固定长城沿线风沙区流沙40万公顷。

  《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围绕两个三、实现新突破”战略,全面抓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三大重点”;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突破。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年治理速度比1999年前提高了50%,年治理面积占到全国治理总面积的1/8。通过大规模的水保生态建设,一大批精品小流域,基本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有效地缓解了黄河下游泥沙严重淤积现状,保护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水质,对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做出了巨大贡献。全省涌现出丹凤蔡川、志丹顺宁等一批示范区典型,有川条小流域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工程,志丹县被评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被世界银行誉为全球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典范。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全省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方向转变。

  ——项目带动,加快治理。我省水土保持在继续实施淤地坝工程、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又相继启动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发挥了良好的项目带动作用。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该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是“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要保障。项目规划总投资67.15亿元。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开展重点治理的小流域117条,投入建设资金9.14亿元,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31平方公里,提高治理程度31.2%;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拦蓄泥沙总量3700多万吨,库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

  淤地坝工程。这是水保生态建设中效益最显著、群众最欢迎的重大工程。在拦泥蓄水、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与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2003年国家水利部把淤地坝建设列为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后,我省共有50条小流域坝系列入国家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计划。目前,全省已建成淤地坝1120多座,完成投资近3.8亿元,淤地坝总库容达到56.6亿立方米,已累计拦泥50多亿吨,淤地100万亩,年可增产粮食3亿公斤。既防止泥沙下泄,又增加基本农田,有效缓解了我省水土流失状况。

  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是关中地区最大的水土保持项目,也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重点治理规划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保护渭河水资源和流域生态环境,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渭河建成全省最长、最大的“生态走廊”的目标,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确保黄河安澜具有重大意义。自2008年启动以来,至2009年6月底,已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3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9座。

  ——理念创新,生态自然修复成效突出。水土流失防治战略从注重人工防治,到更加注重发挥自然生态修复能力,更加注重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更加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全省72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面积达110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56万公顷,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10,居全国第一。全省林草覆盖率已由过去的20%提高到了45%。

  ——依法行政,监督执法迈上新台阶。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各地围绕水土流失案件查处程序、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水土保持“两费”征收使用和“三区”划分等出台了有关管理规定和规范性文件427件,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了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依据。二是监督执法体系基本健全。到2002年,全省有104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大多数乡镇和村配备了专兼职水保监督管护员。省、市、县、乡、村五级水保监督执法管护网络体系已基本健全。三是大力加强预防监督,督促开发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逐年提高,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机制创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取得重大突破。我省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和陕北大规模能源开发的机遇,超前谋划,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建立,并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11月4日,省政府正式印发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今年元月起开始实行,这标志着我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的初步建立,对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此举在全国属首创,受到水利部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建立也取得了实效,从2009年起,财政部对陕南28个县进行了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

 
 编辑:梁铮 来源:陕西日报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