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拍下的“暴力照”,通过网络迅速传开
孩子们拍下的“暴力照”,通过网络迅速传开
“看到网上照片我后悔了”
14岁的华华(化名)和小石同岁。他说,事发当日上午,小石骂了他的朋友,几个人就打算教训小石。不过“老师经常在班里说,小石智力有点问题,大家要多保护他”。
华华平日爱玩网络游戏,特别喜欢枪战打斗的。“我弄不清现实和虚拟的,觉得现实里打架时,要是拍成照片很好看,没觉得这事有不对的。”华华说,芳芳跟他们说要拍照后,又跟小石说了拍照的事。
华华说不知道芳芳说了什么,反正后来小石没反抗。“我保证动作都是假的,根本没有打到他身上,他哭也是装出来的。”他说,他们平日和小石关系不错,外班有同学欺负小石的时候,他们还会去找人家算账。
10日晚,父母让他看了网上的照片,他才知道事情闹大了。“我错了,我现在后悔了。”说着,华华哭了。
老师:平时最多就是打闹一下
为好玩拍“殴打”同学照片,老师和父母都非常震惊,这些学生平日里又如何呢?
乐乐的父亲提及此事眉头紧锁。“我要是不看照片,真不敢相信这是乐乐干的。”他说,孩子跟着爷爷生活,周末才接回家。在父母面前他特别乖,学习成绩在班上是中游。父子俩说话的时候,只要他声音大些,乐乐都会被吓哭。他说,想着孩子学习差不多就行,只要能健康成长就好,没想到……“作为父母有责任,改改教育方式。”他说。
种亚荣作为班主任,很了解参与事件的孩子。“尽管他们上初二,但毕竟还是些孩子,比较调皮。”她说,按平时表现来看的话,这些孩子最多也就是打打闹闹,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课,没想到会惹这么大麻烦,这也给老师提了个醒,现在的学生个性十足,要重新认识孩子的思维方式。
专家:成年人要正确引导孩子
“打人的”毕竟还是孩子,他们做出如此荒唐的事,完全是孩子的思维方式。从事研究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家天下情感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韩会娟说:“面对这样一件事,我们要更多地包容孩子们。”
她认为,孩子们的恶作剧应该引起成人的重视。“老师经常和同学说要保护小石,却很少告诉他们该如何保护,小石又需要什么样的保护。”韩会娟说,初二年级的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太明白哪些行为会伤害小石,哪些行为是真正保护他,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小石的行为和智力有关,并不是有意和同学过不去,这样孩子们就不会产生误会。“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这事会对孩子们有多大影响。”韩会娟再次强调,他们毕竟都是孩子,犯的不是大错误,也不应该影响他们一生,成年人应该以包容的心,去好好地理解这件事。老师也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行为是不正确的,但改正就好,尽量消减负面影响。
记者手记:
他们虽做错了事但不是“坏孩子”
当我看到网上出现的这22张照片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别扭,也像很多网友一样,认为这些学生太过分了,于是带着问责的想法开始了采访。听到班主任和校长的解释后,我甚至还在怀疑,他们为了推脱责任,是不是隐瞒了事实。
因为我无法相信,如此暴力的照片,只是孩子的恶作剧,只是为了寻找刺激。直到两个初二学生,坐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相信这是真的———眼前的他们,就是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不停重复着“我错了”,我意识到,是我们想得复杂了。
14岁的华华流着眼泪,嘴里嘟囔着:“他被人欺负的时候,我们还去保护他。”这言语中,夹杂着孩子的委屈,似乎在告诉所有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和成人世界不同,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个游戏。
我们可以不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责任观念、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事情,来看待孩子们的对错。我们报道这则新闻,不是要谴责这些孩子,也不希望成年人去指责这些孩子,甚至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我们只是希望,孩子们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合适,会伤害到自己身边的同学甚至家人。希望他们能走到小石的身边,拉起他的手,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
面对学校将处分参与学生的表态,我觉得与其用处分学生来解决问题,不如家长和学校好好反思一下,在教育中是不是缺少了某一环节。他们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为此受了处分,就可能从此留下阴影。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杜俊岭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