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有点冷。对于武汉、重庆、西安、杭州等数个天然气告急的城市来说,尤其如此。
最近几天,气温已经回升,貌似由大范围雨雪天气导致的“气荒”却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武汉的居民在每天的用气高峰时段依然觉得火苗有点小,南京市区的两个出租车加气站也依然排出一两公里的“长龙”,杭州的企业仍被“断气”煎熬着。
翘首待气
11月中旬以来,近40年罕见的寒潮和雨雪冰冻天气波及全国,导致全国天然气用量集体攀升,气源告急。
武汉市于11月12日拉响天然气供应红色警报,启动紧急预案。15日下午,记者驱车经过的几家加气站,全部高悬“停气牌”。全市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全部停气,改烧其他能源;近3000家商业门点除正常餐饮用气外,也全部限停。公安局和部分大学甚至都上了天然气公司的采暖停供名单。而在确保供气的居民区,也因管道压力减弱导致炉火微小。
此后几天,“气荒”情况一直没有缓解。
记者19 日在武汉天河机场看到,原本温暖如春的航站楼,温度与室外无异。航站楼里不少乘客穿着棉袄头戴保暖帽,不断地抱怨天气寒冷。
为缓解紧张局面,武汉市发改委和天然气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赶往北京求援。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讨气”未果。
类似的种种,如今正在全国遭遇“气荒”的城市上演着。
最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坐”在气田上的重庆也遭遇着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气荒”。重庆正处在中国天然气主产地之一川东气田上,该市发改委负责人透露,当前日均欠供天然气超过100万立方米。
由于重庆市内一万多辆出租车几乎都以CNG(压缩天然气)为燃料。进入11月中旬,每天的午后,人们都能在重庆主城区各大加气站门口看到,少则几十辆多则上百辆的出租车沿着马路一字排开,“翘首待气”。“200辆出租车排队加气造成长滨路大堵车”之类的新闻也频频见诸当地报端。
19日,在重庆南坪融侨半岛上下三层的立交桥上,等待加气的出租车竟然排到数公里长,“的哥”张师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降温没几天,加气就紧张起来,平时30多分钟就能加上,现在要等2个多小时,还加不满。”
重庆的不少加气站已无气可供,干脆摆出“停气”的告示牌。居民区内,天然气灶和热水器“有气无力”,煮不熟饭、洗不了热水澡的情况也不少见,燃气公司不得不呼吁居民错开用气高峰。
企业生死一线
近日,气温已经回升,但是各地的“气荒”情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像武汉市的居民,过去几分钟就可以把水烧开,现在需要用十几分钟。在这场“气荒”中被重点保证供应的居民用气尚且如此,其他领域可想而知。而这次气荒中,受损失的最大的要算是各地的企业了。
记者从重庆市经委了解到,受“气荒”影响,重庆市的重点化工基地长寿区已经有30多家企业被迫半停产或错峰轮休;涪陵区工业企业日用气缺口达到20万立方米,中化涪陵化工新项目、璧山LNG等一些已经建成的新项目也因缺气无法投产。知名的尿素企业建峰化工受“缺气”困扰,从17日起就开始设备检修。重庆万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缺气”使得公司大约40%的订单将无法准时交货。
浙江省由于天然气紧张,用气大户发电厂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全省40%的电厂已经暂停运营,加上此前已经停止作业的,浙江目前仅有两家电厂仍在发电。
浙江省工业企业用气也缩减了近一半,仅杭州市已有30多家工业用户接到做好减气、断气准备的电话或书面通知。作为杭州市天然气用气量最大的企业,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从15日起减掉了1/3的用气量,半数窑炉改用液化气制热。转换输送管道停工一天,企业损失30多万元,此后每天增加的燃料费约为30万元。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从今年5月才慢慢好转。现在刚好处于旺季,又天天担心能源短缺。”总经理余昌江说,目前最怕的是突然停止供气。
“气荒”甚至将明达玻璃(武汉)有限公司推上生死一线。公司每天需要天然气14.5万方,如今已经被缩减到7万多立方米,整个工厂已处于停产状态。“这几天企业每天烧掉柴油50吨,加上电、气、人员工资、贷款利息,光是维持费用每天高达150万元。如果缺气时间长,公司将面临倒闭。”明达玻璃管理处经理敖万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