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堪忧
“涨声”蔓延到二线城市 西安、武汉等地房价纷纷创历史最高
高房价的压力开始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向武汉、合肥、长沙、济南、西安等二线城市蔓延。有资料显示,这些城市房价也开始显现出快速上涨的势头。
11月份最后一周,武汉中心城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达到7405.41元/平方米,比武汉新房房价历史最峰值高出204.90元。合肥、长沙、西安、济南等城市的房价走势同样如此,近期成交纷纷达到或超越历史最高价。
对于房价的不断上涨,二线城市的购房者大多将之归结为房地产商的故意捂盘造成的。其实除此之外,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产生的“挤出效应”向二线城市扩散也是重要因素。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不少在一线城市无力买房的潜在购房者担心房价上涨形势继续蔓延,开始有了在家乡所在的二线城市购房的打算。另外,职业炒房者将目标转向二线城市也是房价上涨的幕后推手之一。
明年预测
二套房贷不会有大变动
因为其影响有限,起主要作用的是宏观政策
中央明确发出抑制投机性购房信号,营业税征免优惠终止成为首发政策铁拳,而下一组合拳将是什么?政策走向引发业界诸多猜想。而作为即将到期的二套房贷优惠政策,会否全面收紧,成为下一个关注热点。
早在今年6月22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收紧二套房贷。北京、杭州等地随后开始对相关政策收紧。
申银万国最新发布的报告分析称,二套房贷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动,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把房地产作为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手段,还强调了对改善性购房需求的支持,这实质上就是承认了二套房的合理性,因为从操作层面上来说,根本无法清楚界定改善性购房需求和投资性购房需求,因此,未来二套房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动。
也有地产评论者认为,即使营业税、二套房贷款优惠政策终止,对于抑制投机、稳定房价的影响作用仍有限。从根本上讲,影响今后房价的依旧是保持稳定性与持续性的宏观政策,只要货币向市场投放的数量继续增加,就会继续推动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上涨。
我省行动
三年解决26万户困难家庭住房
完成今年廉租房任务的,省财政“以奖代补”奖励
为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省上近日多部门联合发文推进全省保障性住房工作。
昨日,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从今年起到2011年,我省将通过进一步健全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和实施城市危旧房(筒子楼)改造等方式,基本解决全省26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其中新增城市危旧房、筒子楼改造9.7万套),新增租赁补贴4万户。
对完成2009年度廉租住房保障目标任务的市、县政府,省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按各市、县廉租住房目标任务户数的20%,每1套(50平方米)1万元的奖励标准,预拨奖励资金。本报记者刘兢
5年时间完成棚户区改造
有条件的地方争取3年完成
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地加大了对建筑质量差、设施简陋、居住密度高的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大批居民住进新居,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和国有工矿及林区、垦区仍有近1000万户家庭居住在棚户区。
会议最后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
1.中央财政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给予适当支持,省和市、县人民政府应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2.鼓励采取共建的方式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
3.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
4.免征相关改造项目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优先安排土地供应。
5.继续按现有政策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和中央下放地方煤矿的棚户区改造。
会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西安先行
棚改已3年后年6万人回迁
18处项目中只剩下3个处于扫尾
昨日,西安市城改办棚户区改造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早在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就全面启动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确定了改造工作五年规划(2007—2011年),在5年内基本完成二环路内18个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2009年7月24日,西安市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基地——东窑坊安置小区建成回迁。标志着西安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今年7月,西安市政府确定的18处棚户区的拆迁工作中只剩下3个项目处于扫尾阶段。关于这18处棚户区约6万户、20万人何时能回迁,西安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办公室棚户区工作处处长高亚军说,原先政府的计划目标为在2011年底回迁率达到60%以上。根据目前的改造进度,力争在2011年底让6万回迁户入住新房。
目前,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已从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变为了城市建设发展的“热点”和城市新形象的“亮点”,成为西安市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记者刘兢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南方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