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让网络曹雪芹吃上红烧肉 网络文学知识产权应付费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12-20 09:2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17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北京召开的“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讨会”上呼吁为网络文学知识产权付费,让网络上千万“曹雪芹”告别“举家食粥酒常赊”,能够“吃上红烧肉”。

  写作本身,为什么不可以当钱用?

  在发言中,张颐武首先对网络作家的生存困境表示同情。他说:“网络作家们非常的不容易,他们在网上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每天拼命地写,最后得到的报酬或者得到的收益和他的付出、和读者对他的喜爱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给他们公正的待遇,是不公平的。”

  张颐武指出,“觉得写东西是不算钱的”是中国人的传统。在过去,作家写作是为国家写,从国家拿工资。这是中国在计划经济以后的一个根本性的毛病,觉得“自己出钱可以买的东西就是物体”,不习惯为知识也就是为“软的东西”付钱。

  “我记得浩然有一次跟我说过,他在‘文革’的时候出了一本书《金光大道》,大概150万字的作品,出完了以后,就给了他150块钱,他就很激动。”张颐武还举例,当时的电影票价是全世界最便宜的,5分钱,就跟冰棍是一样的价钱。为“精神上的感动”付费,天公地道

  在张颐武看来,中国人的观念中爱买书、买CD是有道理的,因为书是“买一些纸回去”,而CD“总是有一个盘”,但是对内容一般觉得不应该付费。“这种观念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不为服务、知识付费,这样使得从事服务、知识劳作的人得到的东西和他的付出就非常不相称。”

  张颐武强调,精神上得到的感动需要付费,天公地道。“知识产权要付费,没人敢说不对。但是我们内心里面的召唤、不对的习惯应该有一个改变。让作家们过得好一点,可以为我们贡献更好的作品,他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是一样的。”

  最后,张颐武讲到,如果读者能为看的小说付两分钱、三分钱,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是对世界来说,对所有的人来说就是一大步。这一大步的结果就是千万个“曹雪芹”都会发现以后可能不再吃粥了,可以吃红烧肉。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还需要共同努力。中新

  经验教训

  他们,属于陪跑“炮灰”

  美女林志玲最近在大片《刺陵》里饰演一位当红网络写手,被网站老总不停地催稿——起点中文网的植入式广告渗透到商业大片里,可见网络写手这一行业确实盛行。加之身处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压力大,网络写手这个新型职业就变成了“有肉吃”的肥差。

  怎么成为一名网络“曹雪芹”,吃到“红烧肉”,本报记者为你搜罗和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国内某著名小说网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说作家跟培养明星一样,你完全看不出谁会红、谁会黑,但以下这类肯定不行:

  1.半途而废型:持之以恒是网络作家发光发热的基础。但不少网络作家玩票性质过浓,看着别人的网络小说出书,改编成电影、电视,自己眼热也就赶紧写一个,无主题,无构思框架,想起来写两笔,热劲过了放很久也不写。网友小梅是一位热爱写作的女白领,她说自己光注册作家账号至少已经有三次了,因为第一次发表作品至少要3000字,还得通过审核,而她每次要么字数不够,要么半途而废。这一类就是典型的陪跑“炮灰”。

  2.无计划作战型:根据国内一家小说网站的要求,作者专栏内第一本作品新建后,如果审核未通过将在45天后被自动删除;其作者号也将被相应删除。所以你的选题和角色设计非常重要,要不然起跑线你都到不了。一位小说网站编辑部的副主编就提到:“有人最近看了什么书很喜欢,就想写这样的题材,认为一样可以红。这种心态就如中国导演经常说‘给我那么多钱,我也能拍出《指环王》、《星球大战》’,但是我们最好的导演拿了钱之后,也只能拍出《无极》。”

  3.一口吃胖子型:曹雪芹十年磨出红楼,我们有些年轻网络作家,进步神速,第一部书直接碰武侠、科幻、推理三个大类,而且都是长篇。以武侠为例,正像某位小说网站编辑部副主编说的那样,许多读者是看武侠书长大的。武侠珠玉在前,经典无数,而且武侠的套路、角色塑造,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都了如指掌。新人要写好武侠,尤其是长篇武侠,难度实在太高。

  4.“垃圾”填充型:网络小说作家目前以年轻人居多,由于人生阅历有限,书写内容有的极为“玄幻”,甚至“穿越”、“言情”、“悬疑”统统集合在一起,显得新奇又个性,但这样的作品往往也就成了“垃圾”集合地,你会发现许多“走红”作品被复制后,在此重现。还有一类偏于传统,坚持向老一辈作家看齐,但碍于阅历有限,虽笔耕不辍,却无人问津,但依然坚持“哪怕有一个人看,我也会写下去”。有网友说得好,金庸的内容如果现在放到网上,未必能红,这就是现实。 本报记者 刘慧

 [1] [2] 下一页
 
 编辑:李斌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陕西农民对专利技术兴趣越来越强 产权也能挣钱   09-12-17 15:50
·国家知识产权局千台电脑“出闺” 心在农村意在扶贫   09-09-29 17:00
·西安高新区修订政策 扶持奖励知识产权申请大户   09-09-07 07:59
·不法分子借知识产权名义行骗 遇"电话提醒"请当心   09-07-21 04:49
·中国首例主动加入美国知识产权诉讼案最终获胜   09-06-09 09:32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