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蜗居”困局 若非无奈便是悲哀(图)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12-26 10:2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23日,大家就西安房价的未来走势进行讨论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雷佳 摄  

 

房地产业内人士冯超表示,西安的房价还会继续上涨

  开坛语

  为了梦想中的房子,城市房奴一族像《蜗居》中的主人公一样牺牲了青春、爱情,甚至尊严……一套房子就是一个人的半生奋斗史。我们大多数人都心酸地拥有着版本各异的“房子故事”。面对“蜗居”困局,若非出于无奈那么便是一种悲哀。近来,继国务院本月9日“营业税优惠政策”调整、14日“国四条”出台之后,17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再度出手打击开发商囤地,透露出管理层希望通过控制高地价遏制高房价的调控思路。对于房价,我们都有着切肤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房价这点事吧。

  一套安居房,几多辛酸泪

  贾小清(媒体从业者):《蜗居》真实地再现了当代都市生活,影射出高昂的房价让都市的人们产生的迷茫与彷徨,有人为了房子可以出卖自尊、割舍亲情,有人铤而走险,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剧中有一家姓王的,80岁的老母亲因赔偿问题与房地产商谈不拢,在拆迁中被塌死了,结果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在老母亲用生命换来的房子中,儿女们竟然没有一丝因为母亲离去的悲痛,反而庆幸是母亲的死给他们换来了好的房子。在房子面前,人性冰冷到如此地步。

  安居才能乐业,这说明了房子本身在社会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而不断上涨的房价,让更多的人无能为力。作为80后的我们,现在都处在婚嫁状态,买房子吧,西安最便宜的也得30多万,家里条件好的还可以啃一下老,没有家庭支撑的根本就不敢想。面对无房不结婚,无房不谈爱情,很多人选择了单身,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只谈恋爱不结婚。其实,社会上许多不正常现象,都是因为房子引起的。

  李振山(工会工作者):《蜗居》为什么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就因为它接近生活。我身边就发生过类似《蜗居》中的故事:一个平民之家,本来平平静静的,女主人三十来岁,长得比较漂亮,认识了一个外地在本地做生意的人,这个人就引诱她。引诱的主要手段,就是说给她买一套房,并装模作样地带着这个女的到处看房子。这个女的是不是沦为那人的情人、二奶不好下结论,反正,女的很高兴,给朋友说准备与老公离婚,再也不过那种没房子的生活了。她朋友就建议,那人给你买房子,怎么个买法?买在谁的名下?款怎么付?这些问题要先谈清楚。结果,她与那人一谈买房细节,那人再也没有出现了,就这样被骗了半年多。

  刘红梅(公司职员):幸福与房子有关系吗?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幸福是一种感觉,比如说,在你很饥饿的时候,有人给了你一个馒头,你会觉得很香,在以后你吃起汉堡的时候还会回忆那个馒头。实际上那个馒头真的比汉堡香吗?那不一定。我认为,做任何事情要量力而行,咱不能把亲朋好友的钱都借过来,就是为了买一套房子,那样的话,住进去你心里没有压力吗?你的生活质量能高吗?所以,每个人的心态要放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收入水平,以此决定要买什么样的房子。

  疯狂的房价,潜在的危机

  主持人:据房地产权威人士王石说,现在某些一线城市的楼盘销售80%是投资者,这是很可怕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地价可以把美国买下来”。按照现在北京、上海的房价来看北京、上海总体地价,“我们现在有这种趋势”。现在已经是副部级的干部出来表示“我买不起房子”,这意味着什么?

  赵小东(律师):如今,房价上涨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一个月,国家贷款9万亿多元中,六分之一进了房地产行业。北京等大城市,空置率超过了10%的警戒线,不少地方已经达到了50%,房地产占GDP的6%,四分之一的投资用于房地产及十几个相关产业。国家的经济与房地产已经完全拴在一起了,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再不重视,80%的人都买不起房,将会成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危机。

  申臻(网络从业者):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40%,正处在从城市化起飞阶段向城市化高速阶段转变。意味着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城市化高速发展将带动巨大的住房需求。与此同时,推进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取向存在的缺陷也会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住房政策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房地产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潘小龙(律师):房价高低,关键是我们要怎么认识这个房子。如果把房价当做一般商品,那就按照规律,只要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那就任意往上涨吧,那样的话与其他地方比,西安的房价不高。但是,房子跟一般商品不一样,房子具有刚性,是人们的必需品。同时,它具有社会属性、公共属性,因此无遏制地上涨,最终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房价高企,谁是幕后推手

  赵小东:社会成员的居住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然而,现实的房价却影响着每一位公民的居住权。房价上涨的原因:1998年全面推行的住房改革制度,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堪计划经济的财政压力,交由市场解决这一难题。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发现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好处,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还扩大了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刺激了地方经济增长,从而住房问题由“包袱”变成了“钱袋子”。

  李振山:我原来参与过房改,住房问题是我所长期关注的。房价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土地价格,一些地方热衷于“土地财政”,无形中推动了地价飞涨,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观念。

  张原生 (电信退休职工):地价这么高,政府是有责任的,你不批地,开发商能炒吗?本月13日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中国的房地产存在泡沫,主要原因是政府炒地;另外一个是社会资金炒房,有钱人一买就是十套二十套。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反思,解铃还须系铃人。

  申臻:听业内人士说,从地拍下来,到最后建成房子要盖六十多个章,这六十多个章里面,隐藏了多少腐败,增加多少隐形成本?

  冯超 (房产代理销售商):在西北五省,与各个省会城市比,西安的房价目前还没有涨到位。十年前500元一平米,现在5000元一平米,这个价对我来说也觉得高。我是卖房子的人,我也买不起房。其实,是有各种推手在背后把这个房价推上去的。一个是政府炒地,还有就是有钱人把房价炒起来了。现在有些有钱人,他说太高了,但他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他还在买,有人还半栋楼半栋楼地买。还有就是竞相涨价,我曾经接手的一个楼盘,开始卖4600一平米,可是隔壁卖4800,我如果不涨人家会说我的楼盘不行,所以说,这个推手是多方面的。

  戴永钊(房地产职业策划人):房价是怎么涨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这一块的费用确实高,我和各个政府部门都打过交道,这个费用,那个费用,这里面要花钱的地方是很多的,规划、设计……这些都是成本,对外宣传要不要钱?有些开发商仅广告费一年都上千万。你说房价高,推手在哪?花钱的因素太多了。

  在二三线城市,开发商获利不是如我们想像的那么大。我们去上个班,一天八小时,上完了就回家了。开发商凌晨两点睡,早上八点起,他也是人啊,他付出这么多,该不该赚?我在汉中、咸阳都碰到过一些老板,得知他们到手的利润没有多少。银行的一还,政府的一缴,可能确实还有盈余,但作为企业家,他还要做下一个项目。结果前面的房子还没完全出手,后面的项目要做,七拐八拐地挪借,这么多环节把成本抬高了,把房价捧起来了。

  中央遏制房价,有多大效果

  主持人:据经济学家易宪容介绍,在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告中,对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没有多少信息,只是强调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连续性。但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为什么突然会出现这样大的转变呢?估计是与迪拜危机突然爆发有关。试想,无论是从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还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来说,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远远高于迪拜,迪拜都会出现危机,中国难道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足够的警惕,任由房地产泡沫吹大,中国房地产市场所面对的风险肯定会很大。

  朱刊良(银行职员):实际上,房屋的供需关系也不是那么紧张,现在的房价也没有真实地反映房子的真实成本,都是人为地炒起来的。因此,中央的这一系列政策,我认为是动真的想把房价降下来。一是,房地产发展这么多年来,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房子上已经“尽兴”了,再搞下去就会引起更多的社会矛盾。二是,人口结构也在变化,“421”型家庭越来越多,以后闲置房会越来越多,我们这代人留给下代的房子太多了。

  潘小龙:我认为,房价在短期内下跌是不大可能的。

  房价上涨有什么好处?地价上涨,政府财政增加,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拉到了GDP,增加就业,有产者财富增值。所以,除了无产者都盼着房价上涨。相反,房价下跌会带来什么呢?首先,有产者财富缩水,他们会卖掉房产,从而增加房屋的供给,进一步地拉低房价;其次,欲购者产生下跌预期会持币观望,减少需求;其三,开发商资金流转速度变缓,生产成本增加,风险会传达到其他领域及银行,银行就会紧缩贷款;其四,相关行业受影响,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GDP整体下降;其五,抵押资产价值缩水面临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如果房价大跌,中国经济必然是一场大病。基于上述原因,我不看好中央的这些措施会对房地产行业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戴永钊:我做了七年房地产了,不说西安房价高或者低,我们往后看肯定会涨的,至于能涨到均价8000还是10000元一平米,说不上来,但明年肯定不会降。国家的政策在那儿放着,你涨得太快了,给你打压一下;你不行了,国家再出台个政策给你往上抬一下,这些年都是这样波动的。

  “蜗居”困局,尚须政府破解

  李振山:房屋作为一项不动产,为什么不能用于投资呢?现实就是没有切割,混在一起就产生了混乱。对于有钱人投资房,为什么不让他们投?如果市场价格分开了,就没关系,也没有害处。你二三百平米的、独家别墅、花园洋房,搞嘛,完全市场化,爱炒就炒。可是保障性住房,绝对不允许他们插手。

  朱刊良:既然土地是全民所有,那么卖地的收入就应该作为全民的分红,一旦土地的所有权益归全民所有,地方政府卖高价地的冲动自然消失了,而全民分享到土地增值的收益,消费能力也就提升了。同时,实行购房实名联通制,对于未成年人购房者、已取得公改房者、福利分房者、集资建房者,实行联通公示制,即以个人名义多处购房者应该加以限制,把房子真正给那些需要的人。

  另外,房产价格应该公开透明。具体而言,就是公开每宗土地价格、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以及该宗土地建筑安装费的公开招标合同,确定招标后的监理、设计、建筑材料合同价格和真实性。有些地方也公布材料价位的,但那是开发商在公布,公布的不是材料的真实价位,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经过市场调研后来公布。把建安费、建筑面积、各种材料费公布了,这就是房子的真实成本。

  赵小东:一是政府要改变观念。建房不是为了发展GDP,不是成了生产性的投资,而是社会性的投资,不能以GDP的框架利润来衡量。转变政府角色,要认识到改革土地出让政策,地方政府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是要责任清晰,以较低价供地给低收入者建房。

  二、公民也要转变观念。每一位购房者在购房时,应该考虑到它的实用性,节约资源。中国的现状是一二百平米的房子很普遍,而在日本,一般都是70—90平米,他们认为城市应是缩小化、轻量化的。

  三、开放民间资本的准入禁区。中国虽然在改革,也制订了《反垄断法》,但是垄断很普遍,国家应该进一步地开放石油、通信、民航等行业,疏导民间资本从房产行业向其他领域转移。

  四、局部改革。也就是最近出台的政策措施:新建保障住房、加强政策监管、打击房地产商的囤积土地行为、土地出让金比例提高……这些改革措施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约束力的考验。

  五、全面改革。土地出让金收支要加强管理,由中央统一征收,再转移到地方政府财税制度改革:由一次性的税制改为长期性税制,即物业税。总之,只有政府痛下决心、深化改革,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结束语

  不论是在我们市民论坛的现场,还是接到的读者电话,都有那些对“蜗居”之苦肝肠寸断的控诉,对高房价声泪俱下的声讨。更让人困惑的是,蜗居者、购房者、开发者、卖房者……大家都有自己的苦衷,各有各的道理。虽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大多数人没房住,这终究不是个正理,能够普遍解决人们的住房难题才是硬道理,否则,我们还会陷在人人都在叫屈且混乱不堪的局面之中。

  有一个适合居住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住房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社会和谐能否建立、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否维系。我们希望借《蜗居》唤起的共鸣,借迪拜危机的极大警示,借中央的高度重视,重新表达我们的呼吁,让房价回归理性,让国民得以安居,让中国楼市上不再摆满“杯具”(悲剧)!

  论坛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毕诗成本版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田德政

 
 编辑:张维博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西安现求职公寓 大学生“蜗居”找工作(图)   09-12-21 06:33
·《蜗居》作者被告上法庭 曾整过容还携款在逃?   09-12-17 09:37
·《蜗居》作者六六涉经济纠纷 被指携款潜逃遭起诉   09-12-16 15:08
·80后“生存大挑战” 《蜗居》让奋斗成为妄想?   09-12-15 11:11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