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之争超出曹操墓本身
还有不少质疑来自“利益攸关方”。
曹操墓历来有三地之争。曹操墓被确认后,引起了河北和安徽考古界的震动。两地考古人士纷纷站出来质疑,甚至开研讨会,放出将挖掘本地曹操疑冢的消息。
亲赴安阳实地察看曹操墓的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认为,这种地域之声既有学术性,又有某种其他心理因素。
据了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12日,开始对安阳西高穴被盗古墓考古发掘,至2009年12月下旬,发掘基本结束,前后历经一年时间。期间,各级文物部门还多次举行论证会进行论证。刘庆柱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最后一次专家论证会,他对本报记者说,从目前情况看,认定曹操墓,是证据链最多、最完整的,当然大众不满意,认为还不够,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我们学界可以拿到这么多证据,在同时期的高规格墓葬里,一辈子也很难见到几个。
据刘庆柱介绍,在河南开的两次论证会,都是由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关强带队去的。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也是报经了国家文物局同意的,关强在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还建议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过去类似的考古,证据还没有安阳曹操墓充足,但是发表后,几乎听不到反对之声;这次安阳曹操墓的证据远超以前的考古证据,质疑之声却不绝于耳!原因何在?
曹操墓真伪之争其实已远远超出了曹操墓本身,超出了考古本身。“不要外行论内行,不要借机炒作自己,我觉得有些人是借这个东西炒作自己”。刘庆柱说。学术的问题,讨论可以,质疑可以,但要相信科学。他认为,事情一“化”就危险了,什么东西就怕“化”,曹操墓真假之辩已经被社会化、政治化,这不是正常现象。
显然,曹操墓这一考古事件已经“异化”,它承载了太多的内容,成了多种利益诉求的发泄对象,原本专业范畴的曹操墓已经不纯了。
本报记者专访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领队
潘伟斌:曹操墓被利用了
2009年12月31日说明会后,身处漩涡中的潘伟斌将自己“锁”起来,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潘伟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领队。2010年1月10日晚,在考古界朋友的引荐下,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终于和潘伟斌(以下简称潘)面对面。
记:能说说您这段时间的心情吗?
潘:很无奈,也不想被人利用。现在出名很容易,一个曹操墓一大群人可以出名。一个原本很严肃的专业问题,现在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很不正常。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在家做学问。
记:现在很多质疑已经不是真和假的问题,而是要求你们回答很多的“假设”?
潘:对。我们是很慎重地做出结论。我们欢迎质疑,但是很多质疑是没有依据的,也不查资料,说了就说了。刘庆柱先生从发掘现场走后,跟我说,自己一个星期都没干别的,都查资料了。人家专门研究这方面的,而且还是大师级的专家都这样,不像现在有些人连史料都不研究透就发言。
记:也有不少专家在质疑曹操墓的真假?
潘:那要看什么专家,现在媒体也不慎重,什么人都打个“考古专家”。考古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科学,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目前没有来自考古界的质疑。我们不怕质疑,学术是越探讨越明,关键是你要拿出合理的东西来。有些人是为了出名而质疑。
记:有人说,如果这座墓没有出在河南,可能质疑的声音会少很多。
潘:这跟在不在河南没有关系。只要有些人想出名,你出在哪都是一样的。
记:您对曹操做过研究,现在又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曹操,在您心中,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潘:社会上、文学上过去对曹操有些歪曲。起码从葬俗上来看,曹操还是一个有开创性的人,比如薄葬。很多人都是口头上薄葬,实际上奢侈,但曹操真是做到了。比如墓葬里出土的陶器,第一,小;第二,都是素面,我们知道,汉代的彩陶很多的。另外从出土的东西看,曹操不只是个文人,也是个军事家。比如出土文物的有盔甲、剑、弩机。出土的石牌上还记载有格虎大戟、格虎大刀等。
记:据您了解,安阳市现在有开发曹操墓的计划吗?
潘:没有。
记:您现在最关心什么问题?
潘:没什么大问题。少被人利用,少给他们一些机会。
记:工作上呢?
潘:按原来的计划进行。一号墓还没有挖,而且,我相信周围还应有东西。假如我们再不采取行动,像这样盗下去,以后曹操墓彻底成了千古之谜了。
记:现在考古发掘停了,据官方的消息说是因为天气原因?
潘:对。太冷了,等天暖和后我们会接着干。
记:您现在最想说什么?
潘:曹操墓被利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