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记者 惠静 摄
乘务员给方英文(前排左二)演示座位调节方法,座位放平后,方英文乐了:“很舒服啊!”旁边坐的是陈彦;后排左为戴希斌,右为肖云儒 本组照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陈团结 赵航 摄
乘务员给乘客介绍座椅如何旋转变成面对面,动车座位空间比飞机商务舱座位空间大本报记者 赵航 摄
手机GPS定位显示,时速350.2公里网友“壹壹零”摄
车上禁烟,作家方英文闻烟过瘾 本报记者 陈团结 摄
昨日,华商报和西安铁路局共同组织的各界名家和网友体验团,乘坐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亲身体验了郑西高铁的“陆地飞行”。
飞一般的体验:“飞”车去郑州可以赶饭局 体验者感慨往昔巨变
在西安火车站六站台,体验团得以近距离看到动车组列车,大家纷纷举起相机留影。两位网友留影时,特地叮咛拍照者:“一定要把车体上‘和谐号’三个字拍上。”
参加体验之旅的有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王治明,秦腔表演艺术家李买刚、张蓓,著名杂文家、作家方英文,著名岩彩画家麻元彬,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麻天阔,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杜中信,西安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戴希斌,著名书画家、收藏家范炳南,著名篮球教练王立彬等。网友“乱世棋子”、“屏轩听雨”、“亦壶月”、“秦时明月”、“猪爸的小猪”夫妻等近20人。
昨日下午2时,郑西高铁G2018次从西安火车站出发。体验者们被安排在一等座车厢。4个小时飞驰了1100公里,从西安到郑州打一个来回,下午6时05分到达西安站。有体验者表达感受:如此高速地在陕豫两地打了一个来回,感觉好像一直没离开西安似的。
“20年前从西安去北京,要走23个小时,那时候去郑州也得12个小时。如果以后再去郑州的话,我会首选高铁。”书法家杜中信高兴地说。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高建平段晓宁敬江晴采写
看
车窗玻璃能防晕眩
参与体验的网友“圈圈”说:“G2018次列车刚出了西安城不久就感觉车在提速,因为靠在椅子上的背部有些沉。行驶的列车两旁一直有黑影一闪一闪的,一问列车员才知道是铁轨旁的电线杆,直到这时才突然感觉到列车速度不是一般的快,车厢里的速度表显示车速已经达到310公里。”
参与体验的天涯网友“亦壶月”说:“动车速度非常快,你甚至不会因景物移动过速产生眩晕和不适。”
随车的客运段车队队长付小钟指着玻璃说:高速会产生视觉差,从车窗望出去,当高架桥边的隔离栏看不出隔档时,说明列车行驶速度至少在250公里以上,不过车窗玻璃具有防晕眩功能。
未见“河南郑州移动欢迎您”
参与体验的网友发现,时速在350公里左右时,手机信号不佳。刚开始以为在隧道里的缘故,可是在正常路段也一样。打听之后才知道是车速太快导致的,行驶过程中,此类现象出现的时间不到10分钟。“还没有到河南吧?”同行的细心人一直留心着手机短信。按照惯例,一旦进入新的城市,手机就会收到“某省某市移动欢迎您”的短信,有时还会有酒店预订之类的信息,可一路上一直没有收到这样的短信。车在洛阳站停了几分钟,虽说看见了站牌,可还是没有收到短信。车在郑州车站停了几分钟,乘客都下车和列车合影,可期间一直没有人收到短信提示。“太快了吧,短信过来,咱们又跑了,所以收不到。”有同行的乘客开起了玩笑。虽说有照片为证昨日下午到了郑州,可在手机短信上却真的没见有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