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听到中国声音
有西方媒体预测,伊朗核计划、中国未来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以及阿富汗问题可能成为此次会议的主题。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昨日在介绍本次会议时,提到了四项议题:一是关于能源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问题,二是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三是关于核不扩散和核裁军问题,四是关于北约新战略包括阿富汗问题。
慕尼黑大学政治学教授威纳·韦德菲尔德认为,中国的参与意味着这次人们的注意力势必落到“全球政治基本架构”,而不是局限于往常会议上主导性的军事议题。
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伊申格尔日前指出,当今世界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不能真正讨论德国乃至欧洲的安全政策问题。“中国外交部长来到慕尼黑,表示中国已经准备好同欧洲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潜在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进行探讨。”他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中国最高级别外交官、外长杨洁篪的首次亮相,很有可能引入中国的安全观——世界安全不应该依赖于某些国家,或是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外交部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没有形成广泛接受的安全观,新时代的合作就无从谈起。”他说。
向美国传递信号的机会
不过,近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不少问题上存在交锋,特别是最近围绕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等一系列问题所引发的中美关系吃紧,促使外界更加关注中国外交的举动。
有分析人士提出,这种分歧可能破坏双方诸如在伊朗等问题上的合作,而此次安全会议上可能仍是如此。汉堡大学和平研究与安全政策研究所分析师汉斯-乔治·厄哈特表示:“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另外还有(美国)对台军售。这次会议上甚至可能谈到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问题。”
“几乎可以确定,杨洁篪在这次关键性的安全会议上将谈到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以及对台军售带来的损害。”中国外交部前政策研究室主任、前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杨成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我认为他的讲话将向华盛顿传递重要和清晰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