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诗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民动手发短信。据说短信拜年,已成为与吃年饭、看春晚并列的春节三件大事。尤其在鞭炮禁放、春晚无新的当下,俨然就是三大事之首。同一时间里,全体华夏儿女像捏二踢脚一样捏个手机,通过一场不麻不罢休的拇指运动,祝福短信便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散播,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你传我,我传你,大家互相传。
可过了最初几年的新鲜感,这两年的短信拜年开始有点味道不对: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条,大家做着“复制+转发”的相同动作;你给他传过去,他给你传回来,有那马大哈连署名都没改……短信多了,能记住的少了;克隆多了,有新意的少了。眼看着手机键盘快速磨损,老百姓却越来越品不出滋味。好端端的智力活动,生生地干成了体力活。
前两天有消息说,工信部颁布“短信限发令”,短时间内发出超大数量短信,有可能被关停短信功能。听起来就不靠谱,运营商赚得钵满盆满,人家巴不得你们都使劲玩呢,哪年靠这项还不收入几亿大票?后来,果然“辟谣”了。只要你不“涉黄”,2010年春节,短信拜年的凶猛估摸会涛声依旧。
拜年弄成凑凑热闹,祝福搞成无聊狂潮,用专业术语说,就叫“鸡肋”。当然,咱身边也有那觉得弃之不可惜的,干脆“不玩了”,过自己的年,让别人忙活去。洒脱倒是洒脱,但一年到头要是不这么问候一下,不确认一下这联络通道还没失效,好像还是缺了点什么。毕竟,联络感情联络感情,先有联络,后有感情。况且也生怕谁的短信没回,大过年的被嘀咕,以为你打算跟人家绝交了。
真要是让 “烂短信”驱逐了 “良拜年”,咱这些玩高科技的人,倒显得太傻了不是?可要玩就要先看病。给这种“短信综合征”找根源,骨子里的原因倒也不少。比如说中文教育不过关,导致国人缺少创新能力啊!比如说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看个好短信便据为己有一点不脸红啊!比如说“懒人”越来越多,不想动脑也不想动手光瞪着眼等抄袭啊!
可眼看年三十了,估摸从“骨子里”努力已经来不及了,咱也只能临时抱佛脚,给大伙提个醒:在复制性短信把大家搞得怕怕的时候,谁能提高技术含量,谁就能率先赢得人心与尊重。再靓的段子,不是自主创新,也难博人爱,可以在对方或自己的名字上做做文章啦,体现一点能够小众意会的句子啦——— “才”这东西有时候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使劲去挤,总还是有的,没准文学细胞充分调动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跟莎士比亚的距离又近了一大步。提高在同事朋友那里的“才价比”,倒也是意外收获。
最后要声明,说拜年短信“坏话”可不是要挑拨离间,恨不得大家反目成仇我毕某人才后快。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用证严法师的话说,还是要“信己无私,信人有爱”,很多点对点发的祝福短信,还是很真诚的。即便有人觉悟得晚,非要继续搞“复制+转发”游戏,我们充其量说他有点“OUT”了,绝对不能涉及人品问题。既然拜年短信搞出了综合征,按照“病去如抽丝”的逻辑,只能慢慢图之,从一部分人的觉悟开始,慢慢从“鸡肋”中啃出鸡肉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