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扩张难以持续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10年政府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基本保持不变,有些领域还进一步加大了力度,这将有助于消费的稳定增长。但是,在余斌看来,一方面,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成本不断提高,边际效应逐步减弱;另一方面,制约消费扩张的制度性障碍未消除,2010年消费增幅难以达到2009年的水平。
他指出,现阶段,制约消费扩张的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二是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仅为29.7%,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个和24.3个百分点;三是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1990~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从0.35上升到0.48。最高20%收入组所占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8.3倍。
“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足,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必然影响整体消费的增长。”因此,余斌认为,无论从短期内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还是从中长期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依赖出口、投资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扩张,政策重点都应当着力消除制约消费扩张的制度性障碍。
其一,改善初次分配格局,以加快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垄断行业改革为突破口,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其二,在二次分配中,加大调节力度,有效抑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改善消费者预期。
其三,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释放强大内需潜力。
其四,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贸易摩擦和升值压力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度高涨。尹中卿认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2010年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达经济体在实施了力度较大的救助措施之后,金融体系趋于稳定,金融机构信贷功能逐步恢复。但居民消费不振,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攀升。发达经济体从本国利益出发,为保护其脆弱的实体经济、有限的就业岗位和维护社会稳定,金融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思潮不断蔓延。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201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将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且不排除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后面临重大调整的可能。因此,余斌指出,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争端不可避免。由于发达经济体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所占份额较高,贸易争端将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恢复性增长,也将对相当部分出口产业构成威胁。
同时,前一阶段,美元在波动中呈现贬值趋势,相应地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相对贬值,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度高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0年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这对于稳定出口预期是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反思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过程,持续、小幅度的升值方式,虽然减轻了汇率调整对出口产业的冲击,但也带来了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和利益损失。”余斌的建议是,阶段性、跨越式的升值方式,则有利于阻止国际资本的涌入,在相对脆弱的世界金融体系中保持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本稳定,并减少利益损失。
同时,他强调人民币汇率一定幅度的升值,有利于逐步淘汰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和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外向型企业,促进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地方财政风险加大
去年地方财政中,土地收入1.6万亿,地方融资总量7.2万亿。按照6%的利率计算,地方政府今年需要支付5280亿元的利息,也意味着从土地获得的近1/3资金都付了利息。而今年地方政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收入大幅减少。现在中央三令五申严格管理不许乱收费,土地收入又成问题,地方政府会比较困难,地方财政压力将加大。”
许善达分析说,“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长远看地方债务偿还很成问题。原来曾搞过用一般预算的结余去偿还债务,现在估计地方总债务在10万亿元以上,而地方预算大概有7万~8万亿元,怎么可能还得上?”
“这些年,尽管花了很大力量,还没有完全解决乡级财政因‘普九’达标而留下的多达6万亿元以上债务。现在,市、县两级政府又因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巨额债务。”尹中卿警示说,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
而且,按照朱民的分析,由此会引起银行的不良资产和项目延期等相关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资金供应有变化,不良债务问题将会在几年后浮出水面,这个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预警机制,密切监控投融资平台债务情况。强化对地方外债指标监测和风险管理,增强制度约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