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需破解五大难题
西安市老龄办、市老年学会、市社科院在联合调研中发现,“老有所依”需破解五大难题。
第一大难题:理念滞后,意识缺乏。有些政府部门还没有将发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摆到重要地位,对老龄工作重视不够,社区为老年人服务意识淡薄。
第二大难题:城市居家养老市场利润空间小,缺乏政策扶持,对社会机构和企业难以形成吸引力。西安市所有老年人中,没有收入来源的占12%,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4.2%,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现行的社会救助养老扶持政策范围太窄,有些只有离退休人员才能享受,这些人仅占老年人总数的7.2%,而低保救助政策仅覆盖了3%~4%的老人。这种情况下,即使形成了居家服务市场,贫困、低收入、无收入和长期患病的老人,因为掏不起钱,也会无缘这种“养老”。
位于和平门外长胜街的西安金秋老年公寓,现在叫“文艺路街道办星光老年公寓”,从2002年创办到现在的8年间,政府从2008年才开始每年补贴2万元。养老院的65张床位全部“满员”,因为收费低,即使住在能洗澡、带卫生间的两人标间,每位老人每月只收900元,包括食宿、日常照料、定期体检、打扫卫生及空调、电视等费用,4人间每人每月710元。
“这两层楼的房子是西安市煤炭科学研究院的,水电费全免,一年就省下二三十万元。”老年公寓的负责人说,“本来前年就想撤掉,但这里老人多,没办法撤。要不是研究院扶持,早就垮了……”
这位负责人坦言: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如果没有正规单位或政府的强力补贴,根本办不起来,即使办起来,也很难支撑。
第三大难题:老龄工作机制不健全,不能发挥出协调、组织与推动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西安市就成立了市、区(县)老龄委,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2001年,将老龄委整体移交到民政局,各街道办、乡镇也成立了老龄办。但实际上,全市各街道办和社区的老龄工作人员全部是“兼职”。老龄人口多头管理,结果是管理和服务都不到位:老干局管理离休老干部;退休人员分别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部门管理;一些早期破产或拍卖企业的退休职工,由于没有管理费,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三无”人员由社区管理。
第四大难题:社区居家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具备提供服务的硬件条件。这些设施包括场地、用房、设备等,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社区活动场所非常好,但1/3的社区没有老年人室内活动场所,新开发的商业小区基本上都没将“老年人活动室”规划进去。
第五大难题: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目前,西安的社区居家服务基本上处于小规模、低层次化水平。现在,社区仅能够为社区内的“三无”老人(无子女、无固定住所、无收入来源)、残病老人和少数高龄行动困难老人服务。为老人提供照料的主要是社区干部、社区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这些服务零散、不定期、无专职队伍,服务范围小,服务层次相对较低。
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应该经过正规培训,但记者在西安各大高校网站查询后,又通过百度搜索,没发现一所大学开设“家庭护理”方面的专业。西安交大医学院、陕西中医医院、西安医学院等高校,辅助开设有“医疗护理”课程。而“医疗护理”侧重培养医院护士,“家庭护理”则涵盖着比“医疗护理”更广的内容。
“没有市场,就业不行。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好找工作,我们是不会开这个专业的。”西安交大招生办一位老师说,“况且,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伺候老年人,恐怕不好引导。”
在未央区,记者调查发现,该区的24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没有一家开设“家庭护理”课程,一些学校开设的与“家庭护理”相关的专业是“家政服务”,而“家政服务”的培训内容大多是保洁、烹饪、礼仪,很少一部分内容是“基础护理”。陕西省巾帼家政中心外派护理老人服务起步最早,在全省做得最规范,但培训都是请来老师自己做,经验的积累胜过理论的传授。
五大难题,成为西安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的“瓶颈”,下一步的“居家养老”究竟要咋搞?
市老龄委办公室福利处副处长张宝宁说,前期主要是靠政府扶持,因为这种模式不可能推广开,只能通过试点让大家知道:居家养老是什么样子的,慢慢地让大家能够接受这种形式。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把“居家养老”的市场培育起来,民间的这类养老机构自然会慢慢出现。
让庞大的老人群体都住在养老院不太现实,老人待在家里,享受上门服务,“居家养老”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