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状态”
李家沟水库位于刘营村,据村主任刘晓军介绍,水库的防汛归区水利局负责,而日常管理由刘营村负责,“每年村上给水库花几千块钱,用于防洪”。但由于“村子穷”,村里负责管护水库人员的报酬,一直没有兑现。
汉滨区水利局介绍,汉滨区的小型水库都是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大多属乡镇或村组所有。由于财力薄弱,乡镇和村组无财政能力进行除险加固,久而久之,导致险情日益加重,病险水库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又因为缺少正常的管理经费来源,水库工程的运行和管理工作逐步瘫痪。
据了解,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水库的管理机构相继撤销,很多小型水库责任主体不明,导致管护经费无着落,管护人员无落实,水库安全无保障,呈现一种“三无状态”。
汉滨区的63座水库中,除新民、许家河水库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专人管理外,其余都未设专人管理机构,一般仅有简易管理房和一个兼职管理人员。兼职管理人员大多由水库附近村干部或村民担任,只能起看护水库的作用,部分偏远水库竟无人看管。
商洛的统计资料也不容乐观:52座水库中,有2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人员齐全,14座小一型水库有管理单位,但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六成以上的水库无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水利专家认为,由于大多数小型水库为乡镇特别是村级管理,水利主管部门没有真正管理起来,运行收益在村级组织或承包人,防汛责任在政府,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不协调,效益与安全矛盾也就难以协调。
硬件不硬
刘奇是李家沟水库的管护人员,遇降雨天气时,他的工作就是报告水面的涨落,但水面涨落的具体数字却没有专门的监测设备,他不得不凭肉眼,大略估计水面高出溢洪道多少。如果出现紧急状况,他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下游村民,鸣锣示警是主要的通知手段。
据了解,绝大多数小型水库缺乏必要的管理、监测、通信等设施。水库“三大件”(即大坝、泄溢洪设施和输水设施)不完整,小部分水库有安全监测设施的,也只是主坝有,副坝、溢洪道基本没有观测设施,更不用说自动监测设施。调查数据统计,商洛市有水位和雨量观测设施的水库16座,占水库总数的30.8%,配备水准仪或经纬仪等设备的水库有9座,占水库总数的17.3%,无水位和降雨观测设施的水库37座,占71.1%。
汉滨区水利局介绍,小型水库地处偏僻,多建于远离交通干线的山区。进库道路坑洼不平、弯多坡陡,水库交通、通讯不畅,无专用防汛公路,一些水库原有道路已不能通车。即使能通车,遇到雨天路面泥泞、边坡塌方,车辆仍无法通行。即便发现问题也很难及时联络,对防汛时报告汛情、组织抢险极为不利。
“因为距离城区近,就交通和通讯条件来说,李家沟水库算是不错的了”。
值得欣慰的是,水利部部长陈雷7月9日表示,当前,进一步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据安康市水利局介绍,目前安康市已安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的有6座,先期安排的有汉阴县观音河水库和汉滨区白鱼河水库。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座。
安康市一位水利专家说,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只要资金到位……记者 王帅 陈圣强 实习生 宋菁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