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饼 (配图)
新闻评论:莫让月饼文化渐行渐远
年年岁岁有中秋,岁岁年年吃月饼。中秋未到,月饼先行,一块月饼圆圆满满,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想想看,秋高气爽之夜晚,备几块香甜的月饼、两三盘熟透了的瓜果,外加一壶佳酿,一家老少遥望当空皓月,拜月完毕后围坐在一起,品味丰收的甘甜,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畅想未来生活的美景,该是何等的诗情画意。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春节吃饺子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承载着团圆、亲情的民族情结,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根源,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中秋节而又叫“团圆节”。
遗憾的是,如今的中秋节,月饼的商业外延被无限放大,拜月赏月、吟诗作赋等文化活动却渐行渐远,节日难免显得单调。
又到一年中秋节,月饼又成了最流行的文化符号,也成了众多商家追逐的商机。关于月饼文化与“月饼经济”的争议也愈演愈烈。小小的月饼便成了经济利益的大蛋糕,为了从中抢得利润,各商家和企业可谓变着戏法玩月饼,想着法子搞促销。月饼从馅料到图案、从名称到包装,无一不成商家和企业的利益追逐点,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月饼越来越豪华,月饼越来越“难”吃,月饼的礼品化功能越来越突出。随着月饼经济的发展,月饼文化被表面的华丽视觉所掩盖,使得月饼文化出现尴尬局面。
一直以来,中秋节就有亲友馈赠月饼的习俗,以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然而,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的“道具”。结果,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月饼的流通量远大于人们实际需要量,大量的包装盒和吃不完的月饼被扔掉,在浪费的同时,折射出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尴尬。
每一个节日,都是民族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果,支撑节日传承的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惟有这种文化内涵才能唤起民族自豪感,凝聚起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中秋节的月饼,能不能吃出一点文化味,是对商家智慧的考验。毕竟,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嘉兴日报-桐乡版 孙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