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九器
中国的一胎政策在实行30年后,看起来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继续一胎还是放开二胎。
一切似乎肇始于1980年那封揭开计划生育国策的公开信里的一句话——— 当年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到“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现在30年过去了,而且另一些与人口有关的社会问题正极大困扰中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人口红利在消失。因此,当中国人口问题专家何亚福日前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透露,从明年起,我国将以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和浙江为试点,允许夫妻双方只要有一人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第二胎时,消息一时流布甚广。(10月12日《瞭望新闻周刊》)
计划生育一胎政策,尽管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但历经30年百折不挠地执行,滴水穿石,已成为全体国民集体本能意识的一部分,即使政策可能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部分改变,也势必会成为一场石破天惊般的“地震”。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正是集体思维被震撼的效应。
无论政策变与不变、大变还是微调,由于认识、利益、理解、立场的千差万别,每种主张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切正如计划生育政策当年实行前的论证。当年一胎政策的出台始末,就是一个各种观点充分博弈、激烈交锋的过程。在1980年,中央专门召开了5次座谈会持续几个月,专门就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讨论,大到改革破冰与人的观念关系,小到民间“老大憨、老二精、出坏主意的是老三”的说法。而至于学术、民间领域的论战、论证,更是汹涌澎湃、充分激烈。也正是在那样一种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一胎政策得到了最充分的博弈,最终奠定了政策风行30年的合法与正当性基础。
而今,随着当年政策所说的30年期限已到,各种新的与人口有关的社会矛盾日渐凸显,要求对既有人口政策与时俱进、顺势而变的呼声也日渐响亮,从全国两会的代表议案到一些地方 “只做不说”的实践,形势也要求人口政策需要一场1980年式的大激辩。
理越辩越清,事越争越明,尤其当人口政策与社会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诸多社会矛盾交织时,更需要以开放的形式广开言路,让学术的、民间的观点智慧充分碰撞,使中国的人口政策因势利导,将一些压力通过制度调整转变为资源优势。
开展一场充分且科学的辩论,提供一个有助于百家争鸣的氛围,并不是对计划生育国策的质疑和否定,而恰恰是在时间过去30年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矛盾,需要对政策进一步完善,以使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站在新的历史高点的又一场影响未来的改革。
30年前,我们以巨大的勇气和宽广的胸怀进行史无前例的人口政策大辩论,喊出“只生一个好”;今天,我们也应更有勇气和胸怀,对一胎政策走向何方给予讨论的空间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