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西安市第五中学所在
时间:1979年9月某天
地点:关中书院,当时为西安市第五中学所在
人物:张和珍
事件:意外受伤
那一天张和珍的心情的确被搞得有些复杂,面对那张被歉意扭曲了的年轻的脸,她不知道该是恨他,还是可怜他。
书院门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张和珍家就住在街北面的和乐巷。那一年她刚考上高中,新学校就在她家出来只要走一条巷子就到的关中书院,那时是西安市第五中学。
那是新学期开学后不久的一节体育课,大家在操场上正站着队列,就听有人喊:“快跑!快跑!”张和珍也只顾跑了起来,可还没有跑几步,只觉得腿上一麻,一支标枪已扎进她的小腿……这时候,一个男生急火火拨开人群挤到张和珍跟前,一张年轻的脸早已被恐惧和歉意扭曲。
原来,这位高年级的男生也在上体育课,投掷标枪时没有控制好方向,造成了事故。
后来,那个男生从学校毕业了;再后来,张和珍也从学校毕业了;再再后来,他们结婚了,生儿育女,书院门里又多了和睦幸福的一家人。
改造 取经杭州河坊街
时间:2003年8月某天
地点:南院门街道办事处
人物:闫丹杰
事件:外出学习归来
南院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闫丹杰在杭州长达半月的考察学习过程中,西湖边上的河坊街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河坊街和书院门有些像,它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世纪之交改造成仿古商业一条街,两三年时间已在全国闻名,仅一条街上一年的营业额就有几个亿,而书院门只有几千万。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书院门里还只是以住家户为主。房屋多年久失修,用水还要用担到外面去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改造,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动作,基本形成了一条仿旧如旧的商业步行街,但问题也随之出现,虽然街道建设一新,由于人气还不够,街上游客一少,就显得空荡荡的。还有路灯问题,照明不够,天一黑,一条街黑黢黢的,游人哪敢去。
杭州河坊街的做法是不是也可以搬到书院门来?回到西安,闫丹杰就把街办负责管理书院门的同志都喊来,开始筹划再改造。次年,60个售货亭依次摆在了街道中央,装上了式样古朴的路灯,沿街放置了拴马桩等一些街头小品,街道上丰富了许多。
为了纪念冯从吾,在关中书院门口临着街道竖立了他的雕像。
繁华 卖埙度过生活危机
时间:2010年10月7日
地点:书院门
人物:刘克
事件:卖埙
黄金周最后一天,书院门出出进进的人流不断,许多人都会在刘克卖埙的摊位前停下来,除了看个稀奇,识货的都会买上几个。而当刘克帮游客给埙找音时,妻子杜成清总会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这距离刘克第一次来书院门已过去了快11年,度过了生活危机的他,如今已没有了当时的穷困潦倒的样子,坐在自己卖埙的小摊后面,一没有了顾客,就会拾起一个埙来吹上一段,深沉而稍显悲凉的乐曲半条街都能听到。
刘克说,开始卖埙时也并不顺利,由于自己不懂,游客一问三不知,经常是一天一个都卖不出去,多亏那位老乡一直扶助。后来他看了许多书,又自己学会了吹埙,一来二去,成了半个行家,不识货的游客经他一说有的也会掏钱买上几个权当艺术品。
在卖埙的过程中,刘克还学会了雕刻。他已经能自如地在埙坯上雕刻各种图案。刘克说,卖埙的收入不但给妻子看好了病,也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现在两个儿子也都跟着来到了西安,一家人日子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吃用不愁,也算是在城里安顿下来了。说这些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书院门里林立的店铺经霓虹灯照耀,显得光怪陆离。本报记者张小刚/文陈团结/图
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主街东西向,长500多米,东面紧邻碑林博物馆,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关中书院位于街中,书院门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
因书院缘故,书院门一带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西安的文化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在此学习生活,逐渐形成了周边街巷商铺。
解放后一度败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一些人为谋生拿宣纸到碑林拓片了来卖,后来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条街的商业氛围。到九十年代以后,政府三次对其改造,恢复为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一条街。
埙与书院门
埙是书院门特有的一种古乐器。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里的那个落魄文人周敏,没事儿常爱在古城墙上吹埙,据说地点应该就在书院门南面的一截城墙。后来,很多西安人学会了吹埙,做起了卖埙的生意,时间一长,埙也成了书院门的一个标志性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