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西安城市记忆:那人 那事 那书院(图)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10-18 05:09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发展西安市第五中学所在

  时间:1979年9月某天

  地点:关中书院,当时为西安市第五中学所在

  人物:张和珍

  事件:意外受伤

  那一天张和珍的心情的确被搞得有些复杂,面对那张被歉意扭曲了的年轻的脸,她不知道该是恨他,还是可怜他。

  书院门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张和珍家就住在街北面的和乐巷。那一年她刚考上高中,新学校就在她家出来只要走一条巷子就到的关中书院,那时是西安市第五中学。

  那是新学期开学后不久的一节体育课,大家在操场上正站着队列,就听有人喊:“快跑!快跑!”张和珍也只顾跑了起来,可还没有跑几步,只觉得腿上一麻,一支标枪已扎进她的小腿……这时候,一个男生急火火拨开人群挤到张和珍跟前,一张年轻的脸早已被恐惧和歉意扭曲。

  原来,这位高年级的男生也在上体育课,投掷标枪时没有控制好方向,造成了事故。

  后来,那个男生从学校毕业了;再后来,张和珍也从学校毕业了;再再后来,他们结婚了,生儿育女,书院门里又多了和睦幸福的一家人。

  改造 取经杭州河坊街

  时间:2003年8月某天

  地点:南院门街道办事处

  人物:闫丹杰

  事件:外出学习归来

  南院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闫丹杰在杭州长达半月的考察学习过程中,西湖边上的河坊街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河坊街和书院门有些像,它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世纪之交改造成仿古商业一条街,两三年时间已在全国闻名,仅一条街上一年的营业额就有几个亿,而书院门只有几千万。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书院门里还只是以住家户为主。房屋多年久失修,用水还要用担到外面去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改造,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动作,基本形成了一条仿旧如旧的商业步行街,但问题也随之出现,虽然街道建设一新,由于人气还不够,街上游客一少,就显得空荡荡的。还有路灯问题,照明不够,天一黑,一条街黑黢黢的,游人哪敢去。

  杭州河坊街的做法是不是也可以搬到书院门来?回到西安,闫丹杰就把街办负责管理书院门的同志都喊来,开始筹划再改造。次年,60个售货亭依次摆在了街道中央,装上了式样古朴的路灯,沿街放置了拴马桩等一些街头小品,街道上丰富了许多。

  为了纪念冯从吾,在关中书院门口临着街道竖立了他的雕像。

  繁华 卖埙度过生活危机

  时间:2010年10月7日

  地点:书院门

  人物:刘克

  事件:卖埙

  黄金周最后一天,书院门出出进进的人流不断,许多人都会在刘克卖埙的摊位前停下来,除了看个稀奇,识货的都会买上几个。而当刘克帮游客给埙找音时,妻子杜成清总会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这距离刘克第一次来书院门已过去了快11年,度过了生活危机的他,如今已没有了当时的穷困潦倒的样子,坐在自己卖埙的小摊后面,一没有了顾客,就会拾起一个埙来吹上一段,深沉而稍显悲凉的乐曲半条街都能听到。

  刘克说,开始卖埙时也并不顺利,由于自己不懂,游客一问三不知,经常是一天一个都卖不出去,多亏那位老乡一直扶助。后来他看了许多书,又自己学会了吹埙,一来二去,成了半个行家,不识货的游客经他一说有的也会掏钱买上几个权当艺术品。

  在卖埙的过程中,刘克还学会了雕刻。他已经能自如地在埙坯上雕刻各种图案。刘克说,卖埙的收入不但给妻子看好了病,也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现在两个儿子也都跟着来到了西安,一家人日子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吃用不愁,也算是在城里安顿下来了。说这些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书院门里林立的店铺经霓虹灯照耀,显得光怪陆离。本报记者张小刚/文陈团结/图

  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主街东西向,长500多米,东面紧邻碑林博物馆,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关中书院位于街中,书院门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

  因书院缘故,书院门一带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西安的文化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在此学习生活,逐渐形成了周边街巷商铺。

  解放后一度败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一些人为谋生拿宣纸到碑林拓片了来卖,后来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条街的商业氛围。到九十年代以后,政府三次对其改造,恢复为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一条街。

  埙与书院门

  埙是书院门特有的一种古乐器。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里的那个落魄文人周敏,没事儿常爱在古城墙上吹埙,据说地点应该就在书院门南面的一截城墙。后来,很多西安人学会了吹埙,做起了卖埙的生意,时间一长,埙也成了书院门的一个标志性物品。

编辑:梁铮
转发至微博: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相关新闻
·西安·城市记忆   10-08-25 11:42
·【专题】西安·城市记忆(轮显)   10-08-10 10:29
·城市记忆 留住我们的根与魂   10-08-10 09:24
·【专题】西安·城市记忆   10-08-09 16:35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