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完成了30%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如此,小城市数量翻了8倍,中等城市数量增加了3倍,大城市数量增加了1倍。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是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发展速度的不相适应。
以北京的交通为例。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就已达到1972万人,人口控制目标一再被突破。据测算,北京市每增加1个人,每天就会带来约2.6次出行。
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滞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公交出行分担率普遍偏低,占城市居民总出行量的10%~25%,与发达国家40%~60%的出行比例相比,相差很大。
公共交通滞后,让大量城市人口的出行不得不依赖小汽车。资料显示,北京小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而北京的机动车80%以上集中在六环以内的城区,北京城市中心区户均拥有小汽车的数量是巴黎同等可比地区的1.8倍、纽约同等可比地区的2.3倍。
在论述城市化失调问题时,王伟光还指出了人与城市设施建设关系的失调,同样指向了城市管理者:我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管理设施方面投入较大,但就总体而言,还明显赶不上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步伐。特别是随着汽车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使得与城市化相伴而来的交通拥堵、噪音污染、尾气排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成为城市的社会化公害问题。
“婴儿车”指标
王伟光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品质提升转型的发展阶段。破解上述挑战和问题,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科学发展理念。
根治“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启示的重大命题之一。何谓宜居城市?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的理解是:第一,能喝上干净的水。第二,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第三,能有个安静的睡觉的环境。第四,能吃上放心的食物。最后,能在一个良好的绿色的环境当中生活、工作。
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沈晓苏则提出一个独特的角度: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城市。原因在于:首先,婴儿车能不能上街,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的设施和道路是否无障碍?道路畅通无阻才能上街。
“因为历史原因,在过去几年我们并不特别在意无障碍系统,上海世博会让我们非常重视这件事情。”沈晓苏说,世博会开幕之前,上海在96%以上的道路口设有原始的坡道,公园100%建有坡道,“婴儿车就能轻易上街了”。
其次,家长愿意把婴儿车推到街上,说明城市的环境好、空气质量好。现在城市最大的污染是汽车尾气,“所以必须大力改善空气质量,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新能源汽车。”沈晓苏介绍,在上海世博园区,公交车都采用新能源,一种是超级电容车,另一种是锂电池的充电电动车,新能源车辆的大量使用,将使街道空气更加洁净,让家长更愿意推着婴儿车到街上行走。
再有,是居民生活质量问题,父母有没有时间推着婴儿车到街上散步?沈晓苏说,城市应该为大家创造美好生活,使人们有更多时间去享受天伦之乐,提高生活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