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王贝事件,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常委、珠江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柳大烈教授认为,事故的发生与近年来整个行业存在的“四大乱象”分不开。
近些年来,各种整形美容机构越开越多,光广州至少有上百家美容机构,全省更是难以统计。这些机构的成立并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一些胆子大的人随便租个小民房,弄几张破旧的床,卫生条件都不过关就敢开业动手术。有的甚至把消费者拉到自己的家里“动刀”。事实上,在这种环境中,即使只做小型的“微整”手术,消费者也时时可能出现感染,确实令人担忧。
整形美容本来是个比较专业的领域,特别像下颌骨手术之类,真正能动好刀的专业医生其实并不多,各种机构中从业人员的水平一向参差不齐。为了挣钱,一些不负责的民营机构就让从别的专科“半路出家”、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执业训练的医生“上阵”。只有他们有从医资格,哪怕只是个内科医生,没有实际操作技能,披上个白大褂,就敢将他推上手术台操刀。
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甚至是街头传单,目前各种整形美容机构硬的、软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天天都有。不少广告经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审批后又被悄悄动了手脚,违规夸大的花样不断翻新,或以活细胞隆胸、无疤痕手术等违反医学规律、故弄玄虚的虚假广告词来误导消费者;或弄几个无从考证的所谓“博导”、“教授”穿白大褂的图像以示权威,总能把人“忽悠”来就行。
一些整形美容机构本身没有水平过硬的医生,只能到处拉人“走穴”,对外宣传称这些外来“专家”都是特聘的“一流高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现在网络发达,对消费者来说,国内的专家还好打听些,但国外的专家是真是假就难辨别了。因此,近几年出现一些机构请国外三四流专家来扮“一流”,有些所谓的专家甚至连美容手术都没做过,却被利用来“站台”收高价,不但造成高收费,而且还出现违背医疗常规,按西方审美观和人种特点为东方人乱给建议,导致不满意个案和投诉增多。
意外并不少 鲜见被曝光
机构怕砸招牌 第一时间赔钱私了
说到王贝死因,谭新东主任猜测:“她要不就是死于术中大出血,要不就是麻醉意外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整形医生哪怕发现出血,也不愿及时改为开放式手术找到出血点并止血,因为这样会破坏面容美观,但这种忌讳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命危险。”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每年抽脂死掉的、磨下颌骨大出血的、断骨增高瘫痪的……行内听说的有不少,但鲜有见诸报端的。这次王贝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还是因为她稍有名气。而这些意外之所以没被曝光,是因为绝大部分整形美容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和死伤者家属谈判,选择私了。”广州某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主任告诉记者,对于很多民营整形机构来说,在“高风险高盈利”状态下,最怕的就是被砸了招牌。
“这些机构每天都在开门迎客,与其在经济赔偿上过多纠缠,还不如多给钱速战速决,不耽误继续挣钱。”该主任介绍。记者了解得知,如果手术意外致残致死,赔偿金额可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还有一种常见的赔偿方式,就是整形机构愿意全额报销,让消费者自行选择规模更大的医院和技术更权威的专家进行"改造",甚至可以多次改造,直到患者满意为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消费者对于整形的整体风险意识非常淡漠,只看得到别人做出来的满意效果,却看不到自己可能要经受的手术和麻醉风险。”张金明教授说。
建议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王贝的事件一出来,吓得一些本来在正规的医疗机构里准备做手术的患者也不敢做了,这也不正常。”不止一位专家这样说。
“针对种种乱象,消费者确实难以辨别,但行业协会和卫生部门可以联手采取一些"净化"措施。”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常委、珠江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柳大烈表示,其实,目前北京和上海推行正在推行由当地卫生部门牵头、美容行业组织专家负责成立质量监督控制小组,随时对辖区内的整形美容机构从准入条件、设备、广告、从业人员以及外来专家认定等多方面进行检查审批,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种做法值得在各地推广。”
据柳大烈透露,卫生部将于12月中旬在广州举行相关的工作会议,修订《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加强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届时可能会出现分级管理细则,进一步理清各种美容机构的准入门槛和执业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