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密在给学生上课

“一篇课文N年前讲,和N年后讲,应该有不一样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效果。我和我的学生一样,不会苍老。”

课堂上,学生很活跃
哥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把文言文上出时代和时尚共存的感觉,会是“神马”样?会不会有时空穿越的感觉?昨日上午,成都外国语学校第21届教育教学研讨会文科课堂上,初二教师周密展示了他新课改后研发的新文言文教法,险些没把同学和老师们“雷翻”……
“哥上的不是课,是寂寞”、“神马都是浮云”、“脑壳里有乒乓”……老师语出惊人,全场爆笑之中,明朝张岱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的历史背景、作者心境结合时事,被生动地一步步显现出来,让人印象深刻。听课众人评价:“这个新教法,高!”
课堂教学互动
“很雷人”
精彩镜头1
全班齐诵“寂寞歌”
上课铃响了,投影仪投射出明朝张岱的画像和他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这篇小品文,写在夜深人静的西湖边,独自看雪,是何种心境?”周老师一来就发问,同学们沉默几许不敢答。“那请用一个现在最给力的形容词!”老师率先用了网络语言,大家来了兴趣,“那我们请这位长得很和谐的女生说说吧。”
“我想,那是一种寂寞。”
“对,那就是一种寂寞,属于明朝晚期的寂寞。”周老师用环抱在胸前的手指了指投影,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诵阿桑《叶子》中的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一定要用最寂寞的语调哦。”
读毕,他又活跃起来:“有句话说越寂寞,越美丽,我们这节课,就和张岱一起去体会寂寞,因为哥们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精彩镜头2
“张岱其实是叛逆的90后”
“冬夜,平常人在干‘神马’(什么),张岱一个人去西湖,他是非主流吗?依我看,他就是个叛逆的90后!”周密说。
“90后?”有同学不解。
“因为他是1597年生的,而且他不仅是个90后,还是个富二代、官二代呢。大家在文中找找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人说:“文中写他‘拥毳衣炉火’”,有同学回答:“他有童子烧酒”。
周老师认为还不够,他说:“我再来补充下,文中有‘余住西湖’,想想现在杭州房价多贵?还能住在西湖边,是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啊?”周密一说,同学们表现出懂了的样子。一位男生告诉记者,他知道老师并非信口胡说,提前预习了张岱出身官僚家庭,但一生未做官,在众人交杯换盏时到湖边看雪,难道不正印证了他的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