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备受关注的北京交通治堵新政正式出台。小客车指标控制、牌照摇号分配、外地车高峰时段禁入五环、停车计时单位缩短……尽管也涉及微循环道路等建设思路,但总体而言,限行、禁行、限购、涨价等约束性手段格外扎眼。这些显然是在强烈危机感之下采取的措施,但“不得不如此”并不影响我们判断: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些笨拙的东西和落后的观念。
北京治堵的特殊背景,就是中国相当多的城市陷入“堵局”难以自拔。正因如此,北京今天的举动,很可能在其他城市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光是跟着北京做吗?当然不是!一来这些措施不见得就全有效,一味“效颦”说不定也会跟进死胡同;二来城市都各有特点,北京走过的弯路,没理由大家跟着绕弯。
所以,有必要从全局与对比的角度,来打量北京从不堵到堵、从小堵到大堵的过程,然后让北京治堵走过的直路与弯路告诉中国所有“堵城”———
全局性规划要早做,零敲碎打没有大手笔,只会是不堵拖成小堵、小堵拖成大堵。现在多数“堵城”最可怕的地方在于,陷入了“越堵车,越买车,越没地停车”的恶性循环。为什么?北京治堵方案也涉及公交线网、中心城轨道等内容,但此时腾挪的空间显然已大大缩小。这的确让人痛感:必须以极大前瞻性,通过城市规划来搭建通行空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永远疼痛相随。
治堵应多考虑市场与经济手段,尽量少用行政权力裁决手段。北京以往坚持“不限制拥有、合理引导”,甚至嘲笑上海牌照拍卖;今时今日,走得更远,不仅限制牌照,甚至还加上了“外地人购车须纳税满5年”等条款,被批评为涉嫌身份歧视。这不失是一种教训:市场手法真的如舆论说得那样不堪、那么“不公平”吗?是非要选择的话,市场手法与涉嫌身份歧视的画圈圈,哪一个更可取一点?
自从有了大禹治水,我们都知道“疏堵之道”,可包括北京在内,几乎所有城市在疏导上都通通失败。公共交通跟不上,行人与自行车被挤得无路可走;小汽车多了,光想办法增加大量车位和拓宽马路,结果总是跟不上趟。一边是“北京马路宽得能停飞机”,一边是“自行车人行道上停满小汽车”,“以车为本”的城市建设思路,使得无车日、走班族等在内的绿色出行倡导软绵绵无力量,大家都说一套做一套。疏导光靠嘴皮子,如何能见效?
最需检视短视的经济政策,刺激汽车产业拉动GDP的时候,有谁忧虑过今日之堵?今年各大城市集中发病,跟此前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依靠汽车产业拉动经济有关,如果把北京治堵视为一次 “被动纠偏”的话,可有地方政府肯于“主动纠偏”?都是不撞南墙心不死,可像北京这样撞了南墙再回头,会发现大马路早已成了汽车公司的仓库,车多得已掉不过来头了。
“首堵”今日生存状态,高房价高拥堵,颇有点“不宜居”,倒逼我们反省为什么需要大都市。城市发展是一个与人人关系密切的 “生活方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需要管理者敞开思维在每一个阶段吸纳民智民力,共同理顺矛盾。单纯按管理者的念头挺进,非常容易钻进拥挤死胡同,这对每一个信心满满“经营城市”的管理者都是镜鉴。
当然,还有一些是北京治堵无法告诉其他堵城的:比如公车泛滥到什么程度,北京承诺公车暂不再增加,却竟然对现有公车数字保密,但或许如新华时评所说,我们暂时“多些理解、少些指责”吧。我们只是期望:北京治堵,无论是非成败,都是现成的教材,大家围观不能光当看客,否则,沿着迟钝、拖延、犹豫甚至谬误的路子走下去,谁知道北京的今天是谁的明天。毕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