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透露,少林寺在伦敦、柏林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行的“第八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时,释永信表示,少林寺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在海外,“在国内没有做太多,重点主要在海外,我们的武僧和法师都用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在当地传播,海外发展壮大了,才能在国内有话语权”。
据他透露,目前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另外还间接办了一些公司。
释永信还表示,少林寺的海外联系还包括上演剧目,“不到三年就在29个国家的50个城市演出,但不做一般性商业演出”。
他在演讲中透露说,少林寺直接办的公司(海外中心)就是要融入当地,每个地方都有少林寺的僧人任教,其中包括禅修、功夫、语言等。譬如在美国就有130多家武馆。“间接办的公司也不少。”释永信介绍说,各大洲都有少林寺的联谊会,当地申请了几百家与联谊会有关的公司,少林寺也认可了不少。
释永信说,少林寺最初在海外的发展都是先花几万美元在当地租房子,收徒弟,最多的场地能收到几千人次,“有点钱就希望在那里按揭买房,再有点钱就买地建房子,我们就是要融入海外,这也不能算少林寺资产”。
释永信还表示,少林寺促进了河南登封第三产业的发展,“每年200万游客,其中包括15万境外游客,周围有60多家武校,其中有6万多学生”,也参与了电影、电视的拍摄和一些图书的出版,“这可能与文化产业有点相关”。
不能完全否定少林寺商业化
从门票该不该收,到门庭若市是否有碍清修,再到僧人的某些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佛门要求等,少林寺这些年引起的争议很多。“商业化”这个概念听起来似乎与佛家精神有些冲突,但具体到文化资源来说,或许并非如此。就文化传播而言,少林寺近年来的做法是相当成功的:少林寺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寺院,成为武学和禅宗思想的代表;另外,据闻少林寺的旅游收入已经长期稳占登封市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能够如此泽被一方,显然也要算是一种“功德”。
河北学者郭之纯认为,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少林寺那般机遇和优势,但一时找不到好的传播机会,也不宜病急乱投医,胡乱折腾。乱折腾即便能收一时之利,长远看来却可能会稀释甚至污染到所依仗的文化资源,并不合算。具体到少林寺的进一步商业化,亦应引以为鉴,切莫陷于过犹不及的误区。环球网
新闻链接
释永信称少林寺商业化不会停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是中国首个取得MBA学位的僧人。他表示少林寺商业化步子不会停下来而且还会加快。他坦言自己并不留恋方丈的位置,希望找好接班人早点退下来。
说释永信是当今中国最风光、知名度最高的方丈也丝毫不为过,但他也是最具争议的方丈。开公司,搞“功夫之星”海选,参与拍摄少林题材电影;穿豪华袈裟,获赠豪华越野车,100万元天价给手机号码开光……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社会焦点。质疑和诟病从来都没消停过,有人说少林寺已世俗化,不再是佛门清净地。
在中国,享受如此“待遇”的方丈,释永信是头一个。去年12月1日,释永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少林寺的脚步不会停下来,为了少林寺的下一个1500年,我只能向前看”。“少林寺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如今不是开发过头,而是开发得不够。” 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