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亲举措
充实全国打拐DNA信息库
新京报:你从2007年开始从事打拐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士渠:打击拐卖犯罪,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常抓不懈。家里丢了财物,可能不是太大的伤害。但如果丢了个人,亲属都难以承受。预防重于打击,最好是不发案。我们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拐意识。
新京报:你在打拐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陈士渠:我曾经带队到福建山村去解救一个被拐儿童。孩子是两岁的时候被拐去的,已经养了三年。
解救孩子时,买主全家都哭,孩子哭得最厉害,他的养母和奶奶都休克了。他亲生父母更痛苦,孩子被拐三年了,一直在找,家中一贫如洗。
新京报:看到这种情形,什么感觉?
陈士渠:拐卖犯罪危害严重,应当严厉打击。孩子很可怜,三年前被拐很痛苦,之后又要被带到陌生的环境里成长,对他又是一种考验。
新京报:很多家长丢失了孩子之后,整个生活都破碎了,对这些家长,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缓解?
陈士渠:一是通过侦查破案,帮助他们把孩子找到。二是强化来历不明儿童摸排工作,充实全国打拐DNA信息库。通过这两种方式,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找到。
打拐经费
解救33人帮找父母花费百万
新京报:现在对于打拐来说,警力是不是面临着不足?
陈士渠:专项行动期间,各地都高度重视,有专项行动办公室,这期间的警力能够满足侦查破案的需要。但是长期来讲,还是需要一个专业的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
新京报:目前打拐的专业人员有多少?
陈士渠:公安部在刑事侦查局设立了打拐办。有的地方有打拐科,没有打拐科的放在重案队。东莞和成都等地有打拐大队。
新京报:你觉得应该有多少专业的打拐人员?
陈士渠:两三千人。
新京报:经费会是一个问题?
陈士渠:拐卖犯罪往往跨区域大范围流窜作案,团伙犯罪多,客观上导致花钱很多。
广西有一个5·19专案,解救了33名被拐儿童,其中有20个找到了亲生父母。这些孩子都是3到7岁被拐的,都是男孩。这个案子仅广西公安厅就投入经费130万元。普通的拐卖案件也要花费几万元,人数稍多就会需要几十万元。
新京报:现在经费都由谁来承担?
陈士渠:由公安机关承担。对于拐卖犯罪比较多发,财政收入又不高的地方,公安机关就有压力。(记者 张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