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德政
广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苏志佳日前透露:未来广州市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1.5~1.7元收费。这措施闻所未闻,颇有新意,但仔细一琢磨,却又有很多疑问。笔者用以下“七问”破题:1给公车安装GPS的初衷是什么
现在公车私用现象日益严重,不但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影响了公职人员的形象,让老百姓深恶痛绝。每一辆公务车都安装GPS,就是希望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公车“定位”,把握清楚哪些在公用哪些是私用,以便加强监管。2会不会给公车私用披上合法外衣
好不容易安装GPS,一旦“私用收费”,可能让其威力大减。公车私用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属于腐败行为,因此才需要监管。“拟有偿使用”很可能结果是,绕过是否合法这个关键问题,去讨论该收多少钱才合理,这样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就是欲把一个违法的事情以收费的名义给“洗”白。这让人心生忧虑——— 隐性福利是不是可以“显形”了。3公车难道可以成为“出租车”
交钱了就可以私用了,那还叫公车吗?如果官员通过交一定费用就可以把公车作私用,那么作为纳税人是不是也可以交纳一定的费用,把公车租出来私用?如果不能,那官员又凭什么可以?虽然有一句“经批准”做限定,但了解官场的都知道,这道防线很难有多少力道。这看起来像是抬杠,但大道理上就是这么回事儿。4谁来监管,如何收费
假如“有偿使用”这种制度成立,那么又如何来界定什么时候车子是因公使用,什么时间是在办私事呢?GPS可以知道你到了什么地方,但不知道你是因公还是因私而去——— 即便揪住你“私用”了,是不是回来补交点“费用”就行了?再说了,每公里1.5~1.7元,这价格是不是比出租车还便宜啊?单位真的能收上来吗?会计敢收一、二把手的车费钱吗?如果这些事都由纪检部门来监督,能监督得过来吗?如果这些基本的东西界定不清,这样的改革是不是流于形式呢?5“有偿使用”改革真的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是。至少广州市已经认识到公车私用这种现象,是不得人心的,是需要进行改革,并且也正在积极地想办法。这种“有偿”思路里还触及到了另外的命题:是不是公车停在那里不用,就不是浪费?怎么有效用好公车资源?它还有助于我们警惕廓清“公私不分”的逻辑,另外,尖端的技术如何和科学的管理思路相结合,产生科学的监管?6为什么很多地方公车改革徒具形式
不触及问题的本质,不愿触及既得利益。这些年来公车使用对许多地方而言,都是一笔糊涂账,公车使用数量、使用情况都不对社会公开,尤其是财政口袋口子扎得不紧。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公车使用就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不少地方改革措施的制订者本身就是利益享有者,改来改去竟然搞出“天价车补”,这种徒具形式甚至是以权谋私的改革值得警惕。7中国式“公车困境”到底怎样求解
多地搞花架子,决定了改革必须统一布局,从上往下推动。对于公车做清标识,接受公众监督,是最起码的;对于某些地方取消公务车,改成集体租赁使用,是可以考虑的;最最关键的是,要从公布三公消费的账目做起,管好钱袋子,在财政预算上做文章。这需要人大的推动,也可能是中国式“公车困局”勇敢破题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