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光标在拉勐寨派钱后与村民举钱合影。IC图片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田德政
日前,被冠以中国“首善”的陈光标赶到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向两个寨的群众发放了23万救灾款。他在派钱后与村民举钱合影的照片在网上引发争议。对于自己的慈善行为被定义为“暴力慈善”,陈光标回应说:“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必须要用‘大暴力’去推动。用暴力慈善才能推动慈善事业大幅度地进步。” <<<<<<陈光标转战盈江发钱 让灾民举捐款合影
对陈光标另类的慈善之举,一直以来褒贬不一。去年陈光标募集募捐到4316万现金,堆成“钱山”向穷困户发放,曾引起舆论热议。今年他又拎着钱袋到台湾、日本等地散财,也曾引起争议甚至婉拒……慈善本来是一个两情相悦的事,捐赠者帮助了别人自己得到了快乐,受赠者受到了别人的帮助而度过了困境。在捐赠与受赠的互动中,体现了人类的互助精神。“慈善”本来是个美好的名词,“暴力”是个令人恐惧的字眼,这本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现在却结合在了一起,“暴力慈善”这一词汇的出笼,反映出了人们对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之举复杂的感情。
平心而论,陈光标的这种慈善方式,确实有种让人难以言说的意味。网上流传的盈江派钱照片上,除了“首善”陈光标一脸灿烂的笑容外,而那些受助者的脸上没有一丝喜悦,人们的脸上写满了茫然。这样的场景,也许就是陈光标式慈善的一种缩影——— 体面的是陈光标一人,尴尬的是广大受助者。这也许正是被认为不可宽恕的地方——— 缺乏对受助者将心比心的考虑,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伤害。
不过,细想来,未充足考虑受助者尊严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比如电视上常见的对困难家庭或困难学生的捐赠仪式报道中,给受助者的特写镜头……是的,慈善能够润物细无声、做好事不留名,这确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所认可的传统美德。因为对于被资助者来说,贫困并不是一个多么光彩的事,并不值得大肆宣扬;受灾本来就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也没有必要把伤口总是展示于人。因此考虑一下被捐赠者的感受,让人在受到捐助的同时,更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当然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慈善。这也许是陈光标式的慈善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慈善尚不发达的当下,一些慈善机构运作不透明,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贪污腐败,因而公信力受损;还有一些慈善机构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难以大展拳脚……面对如此情况,陈光标的“暴力慈善”就是一个无奈的次优选择。因为,相对于颜面小小的受损,生存困境得到解决才是更现实的,嗟来之食也是“食”,至少能解决眼前的困难。陈光标的“暴力慈善”能够在争议声中大行其道,这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当下,我们的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更多人参与,如果现在就用那些慈善事业高度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数量尚不多的参与者,标准未免有些严苛。尊重受赠人的感受和尊严,不是张张嘴就能实现,需要慈善事业的高度发达,需要更多的人身体力行。陈光标式的慈善确实不完美,但如果指责者能够像陈光标那样行动起来,树立一个更好的慈善标杆,相信我们离走出“暴力慈善”困局的那一天就不会太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