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熟肉制品近日在重庆各卖场重新上架时,为证明重新上架产品的安全,双汇集团重庆区域经理在卖场大吃火腿肠,但此举却只引来市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冷讽。
双汇解困,又祭出苦情一招。借经销者亲口大吃博取信任,将个体健康与商品质量捆绑,此般手法历来是危机公关惯用伎俩。只可惜看得多了,公众难免产生免疫。任凭马经理吃得再欢,市民仍旧不为所动。正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当年狂收“健美猪”,便该料到有被市场抛弃的一天。培育一个名牌,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而毁灭一个品牌,只在一念之间。
且不说其他,一个小小区域经理,能对产品优劣担起多少责任?“制售分离”早已是业界操作惯例,销售端的负责人对生产环节发言权极其有限。大嚼火腿肠的马经理赌上了自己的健康,就真能倒逼工厂合法、诚实生产?
奢望经销者确保食品安全,当然很傻很天真!既然“18道检验”都是形同虚设,马经理们万不该轻易夸下海口。就算真要人出来上演“吃火腿肠秀”,似乎也只有双汇老总有这个资格。而且,随随便便、胡吞几口是不行的——— 必须长期吃、随机吃,持之以恒地吃,方能看出效果、吃出信誉。照此设想,事关老总安危,双汇生产者总该有所收敛吧。无须讳言,若一家企业悲哀到只能靠“亲尝产品”才能重获认可,唯一的出路便是“领导者转行做试用员”。
这当然是一出闹剧!“赌命证品质”,何其原始而蒙昧。纵使视之为建构商业信誉的一种手段,却未免显得荒诞和沉重。消费者失望之深,不仅因为双汇败德,更是余悸监管孱弱。
此前,宽松的食品安全机制,助推双汇非法牟利;而今,同样是这个机制,使得双汇重塑信誉举步维艰。当常态的食品准入门槛不被信任,则企业只能开展种种“花哨”的自救。问题是,“苦情吃相”与“餐桌安全”又有几毛钱关系? 然玉(相关报道见A2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