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东方早报》报道,顾女士:“那天晚上,儿子看上去没有异样,虽然他去年曾跟我提了他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讲话,耳朵里好像装了一种装置一样。儿子走到了一边,从包里取东西,我还不知道他要拿什么,不料,他拿出了把刀向我刺来。之前,并未发生任何争执。”(东方网4月10日消息)
中国旅日留学生机场刀刺母亲一案引起了方方面面的热议,人们纷纷对留学生的残暴给予种种分析。
如果按照顾女士所说,他的儿子也许是患上了精神疾病了,果真如此,我们就不必诅咒或污名化她的儿子了。究其深刻的原因,家庭教育方面应该反思。
反思之一:缺乏自我生存能力的高中生是否应该独自留学。顾女士的儿子在国内没有考上大学,于是5年前去日本,经过语言培训在日本考上了一个一般的大学。中国的孩子多数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从小学开始,整天应付没完没了的家庭作业,学习压力很大,家长为了孩子好好念书,将来有出息,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干,生活能力比较差,依赖父母的思想严重。再加上高中生心智尚不成熟,独自去异国他乡求学,在语言、生活环境、学习、情感等方面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压力和困难,没有父母和亲人随时随地给予照顾和帮助,完全靠自己,在国内依赖惯了父母关爱的孩子一下子肯定难以适应,勉强支撑,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终会让生存能力差、意志不够坚强的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反思之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单一目标培养方式是否应该反思。在中国,不少父母对独生子女溺爱有加,孩子只要规规矩矩地念书就行了,父母把所有的其他事项都包了。父母的渴望大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忽视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不少家长将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孩子,不惜花费所有的金钱,从孩子幼年开始,就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学习音乐、美术等各种技艺,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搞得小小年纪的孩子疲于奔命,劳累不堪。上学后,家长又会逼着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强化数学、英语等课程,或者花大价钱请来家教给孩子补课,使孩子几乎没有玩的时间,童年和少年时代没有任何快乐和闲暇,像机器人一样天天都围着功课转,这种把孩子都逼到一条成才道路即最终考上名牌大学成名成家的美好愿望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更何况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本身就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禀赋和综合素养,拔苗助长,使孩子体验不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成为家长一厢情愿的圆梦机器,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即便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也会变得只会读书,情商不高。
反思之三:中国父母对孩子物质上有求必应却忽视情感交流养育方式是否得改一改。中国父母大都倾其所有,无私奉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再多的苦和累都是自己默默承担,宁愿自己受罪,也不愿意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有的家长把孩子的袜子、短裤等本来可以由孩子自己洗的活儿都揽下来,甚至连学校的卫生清洁工作也代替孩子去干,即便孩子考上了大学也是全家人倾巢出动,帮孩子把行李等物品送到学校。孩子从小到大,什么体力活都不干,吃好的,穿好的,如同温室中的花朵,父母自己节衣缩食,辛辛苦苦地攒钱全心全意让孩子过好。另一方面,家长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只是让孩子埋头学习,不懂得或者不在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忧愁,对孩子的心理变化缺乏观察和了解,在情感上缺乏对孩子的疏导和关爱,导致一些孩子压抑、郁闷又无处发泄、无人倾听,虽然被父母关爱着,但在情感上却并不理解父母付出的艰辛,也缺乏感恩的意识。长期地娇生惯养,习惯了一切伸手要,渐渐地觉得一切要求都是理所应当的,一旦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便会产生失望甚至是反感的心理,不能理解,偏激的孩子会对父母反目成仇。
顾女士夫妇对孩子留日求学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按理说,孩子应该多体贴父母,懂得感恩才是,但谁也想不到,只因顾女士寄钱晚了点,孩子就记仇了,一返回故土就拔刀刺向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出令人椎心泣血的悲剧!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反思其中的原因,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认真地思考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良好的智商和情商,有健全的人格,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