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你一个长安》词作者薛保勤 本报记者 赵航 摄
西安世园会开园以来,一首名为《送你一个长安》的歌曲也在西安广为传唱。与此同时,《送你一个长安》的歌词也引起广泛关注,歌词中的“一城文化,半城神仙”被认为是最有味道、最有意思、也最为提神的一句,还有不少读者对“半城神仙”该如何诠释表现出深厚的兴趣:为什么不是“满城神仙”或者“遍地神仙”?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歌词作者、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薛保勤,了解他最初写作此句的一些想法。
充满幸福感的市民让我看到“神仙”的影子
华商报:随着《送你一个长安》的传唱,许多读者向我们讨教歌词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如何理解,您在创作这首歌词时,是怎样思考这一句的?
薛保勤:《送你一个长安》最初是我的一首诗歌,后来才被西安世园会组委会决定用作主题歌的。从创作诗歌的角度来说,诗歌的语言本身就不能像学术论文一样严谨,“神仙”本身是一种形容,我想用“一城文化,半城神仙”表达我对西安这座城市的理解,这种状态既是工作的,也是生活的,更是精神的。
就像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诗歌创作也要源自生活,这首歌词也来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我每天都要抽空步行健身,经常会看到环城公园里那些沐浴暖阳的老者,广场上那些自娱自乐的表演团队,甚或大雁塔北广场上那些写地书的老人和孩子们,还有那一边蹬着三轮车一边唱着秦腔的农民工,他们的怡然自得、尽情享受生活的休闲状态,让我感触很深。这些充满幸福感的市民,让我感觉到西安人有自己特有的神采、神气、神韵,这也是西安这座城市区别于别的城市的一种文化现象,“半城神仙”便是对这些普通市民精神的抽象化表述。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神仙”可能更有意思。
“半城”不是说西安只有一半人是“神仙”
华商报:我们也注意到,您在歌词中用了“半城神仙”,而不是“满城神仙”或者“遍地神仙”,在这里您是怎样想的?
薛保勤:我本人就很喜欢浪漫主义的诗歌,用“半”也好,用“全”也好,其实与数量无关,用“半城”可能是当初写时,下意识的不想把话说得太满了。
最初创作《送你一个长安》时,也想到学习借鉴毛主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但后来一想,觉得还是用“半城神仙”好。因为当时主要还是想表达西安人的一种精神状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满城神仙就说满了,这样会给人西安人的修养、境界就不需要提升了,西安就不需要发展了的感觉。
用“半城”已经意味着西安人的自豪自信,“半城神仙”说明了美好,同时也可以表达作者内心希望更好的希冀。有钱人不一定就是神仙,一种有良好教养、修养和良好精神状态的人就可能是“神仙”。“半城神仙”不是说西安只有一半人是“神仙”,而是说我们西安人有着像“神仙”一样的精气神,更希望大家提升、升华这种精气神。
一个城市要发展好,每位市民都要参与
华商报:您生在西安,长在西安,这首歌词里有着您怎样的情感倾诉或者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期望?
薛保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安这块土地曾诞生并上演了许多威武雄壮的大剧,如果说这种推进历史前进、引领历史正确发展方向、创造历史的人是神仙的话,那么西安的“神仙”可能是国内任何一个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所以,“半城神仙”也是对历史长河中的先贤智者的一个泛指。
我热爱这座城市,是她养育了我。当然,这座城市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是由于我们都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所以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包括爱她的不美好的一面。从这一点讲,一个城市要发展好,她的每一位市民都要努力,我想,通过举办世园会,西安应该率先成为全国最有文化的城市,也希望西安的“神仙”早日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张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