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是台湾民众的申报个人所得税季节,对大多数的家庭来说,税款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而报税是一个拉紧政府与民众神经的大事。最近大陆也在改革税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成为人民高度关切的议题。两岸文化社会基础相近,发现税制改革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税制与税率等法律上的规定固然要因时势进行改革,但是更重要的是民众心理感受问题,这才是税改时不能忽略的基础工程。
先说说台湾的情况。台湾税法改革较重大的有三次,其中与民众直接相关的个人综合所得税是从1950年开始征收的,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历次改革税法的重点各有不同,但与一般民众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路,仍是以孙中山先生思想中节制私人资本与发展社会福利为主。简单地说,就是公平征税、多得多缴。
征个人税的思路虽然如此,实施上却有许多问题。目前最为财税经济学界诟病的有二:一、工薪阶层缴税占整体税收比例过高(超过七成);二、投资或交易利润所得未有效课征资本所得税。
目前台湾民众申报个人综合所得税是依照其一年劳务所得减去免税额 (本人、配偶及受抚养亲属每人约18500元人民币)、各项扣除额(共约40000元人民币)及一定金额以下的保险费与房屋贷款利息支出后,余下所得即需缴税。课税比例采五级累进税率,最低6%,最高40%。比较而言,台湾个人所得税率并不高,属于税率较低的层级。由于现在计算机连线作业普及,各项收入与支出皆有清楚记录与凭证,民众依照给付报酬的单位所给的扣缴凭证填写申报单,在指定金融机构或税务机关都可以申报,近年来还开放便利商店收件与网络申报,政府机关也会安排人员在公开场所协助民众填写申报单,手续相当方便。
手续虽然简便,但民众的抱怨仍然不少,主要问题在于工薪阶层的收入每一分钱都要课税,而非工薪阶层(尤其是富人)使用资本进行投资或买卖赚取的利润有许多都不用课税,特别是这些所得通常金额巨大,例如买卖房产、股票与金融商品。许多因炒作房产与股票致富者所缴的税竟然比低阶工薪还少,自然让诚实缴税的民众心生不满,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或物价高涨时,工薪阶层经济生活捉襟见肘,对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感受特别深刻。
近年来因为台湾经济发展迟滞,历次税法改革中强调以低税赋来刺激经济,但政府税收有超过七成来自工薪阶层,却用以进行公共建设来改善资本家的投资环境,资本家投资所得又有各种奖励或税赋优惠,要缴的税比工薪阶层还少,如此的税法怎么说都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明知不合理,但用低税赋来吸引投资已成为懒惰官僚的三板斧,放着诸如行政程序简化、法令规章修改等事不做,只会牺牲纳税人血汗钱来做政绩,如此官僚的确应鸣鼓而攻之。
大陆最近为个人税的起征点有许多讨论,但税率或起征点即便再低,只要不符合公平与正义,缴再少都会让人埋怨。诚如一位网民所说:“税这个东西,如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医疗住房有保证,公共设施(比如高速公路)不要钱,那么,五千的起征点不算低。但是如果变相被用来给中石化的人买天价酒,给某些公务员买车包二奶,我觉得哪个点起征都是高。”美国的各种税法厚达七万页,征税成本极高,这么复杂的税法目的并非只为了征更多税,而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公平正义的征税体制,或者说是要让纳税人感觉受到公平正义的对待,进行税改时不应忽略这项民众的心理因素。(卢伯华 台湾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