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态度变化:雀巢“拒绝”酿就的苦果
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一份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指出,“雀巢金牌成长奶粉3+”被发现碘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要求,要求本省商家对相关商品下架。
当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雀巢早知奶粉有问题》节目,使雀巢一下子陷入了难以脱身的泥淖。
该节目报道:雀巢称,雀巢是通过媒体才了解到自己的产品超标的;中消协却说,有关部门在对外公布检测结果之前,曾给雀巢15天时间说明情况,但雀巢既不说明也不申辩。
这就是说,雀巢早在事发前15天,就己经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合格,却始终不告知消费者,还让不合格产品在市场销售了长达半个多月之久。
由于雀巢明知有过失却秘而不宣,一下子转化成了企业责任感有无、公德心多少的大问题。雀巢自己把自己的事闹大了。“拒绝”之后,全国媒体对雀巢的报道明显地偏于负面,几乎是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质疑。此后。雀巢马上转变了态度:消费者如有退货要求,公司可予以办理。6月11日,雀巢又表示,对任何批次的该产品都进行退货。
点评:
雀巢犯了新闻公关的大忌:既没有把媒体疏通纳入危机管理体系中,也没有对媒体的主动关注做出应有的积极的回应。它低估了中国媒体的批判精神。
精通企业危机管理的人士说:“在危机发生后48-72个小时内,是企业披露危机事实,并制定解决方案的最好时机。”尽管雀巢在危机发生的第二天即发出了一份声明,但却未能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未能做到提供真实全面的情况;未能充分准备好解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而是频繁轻率地说出诸如“无可奉告”之类的禁语;未能做到提出体现整改诚意以及确保产品安全的具体承诺等。
(李一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