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与民众的纠结
在人人都可以发表“专业意见”的网络时代,不少专家被贬为“砖家”,但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仍在极力捍卫专业的尊严,为此她遭遇了无数误解和谩骂。
群众成为群氓的危险,与专家成为“砖家”的危险同样大
本刊记者 李超 发自北京
李玫瑾十分清楚,接受记者采访,不可能避开药家鑫案。“我这些年在点评一些重大案件时都遇到过很大争议,从2004年马加爵案到2006年邱兴华案,杨佳案如果不是奥运会的话一定也会很多。” 对于过去一个月里各路专家和网民的口诛笔伐,这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说自己既预料到也没预料到。
她加快了自己博客的更新速度,“我尽可能通过我的努力来降低他们的愤怒,让他们理解我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我在博客上解释了很多。”与网民几番纠结后,她终于忍不住第一次关闭了博客的评论功能,“后来变成了对我个人的攻击,这时我开始不说话了。”
药家鑫案,衍生出两个与李玫瑾有关的词:“钢琴强迫杀人法”和“唐骏师妹”。对于前一个,她“有理说不清”。对于后一个,她“不屑一顾”。每当话题逐渐从药家鑫身上挪开,她又不自觉地提了回去。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十分短暂,很多人不了解,大家都凭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谈,我从专业背景来谈,肯定会有争议。”之前有位教授发文驳斥李玫瑾对药家鑫案分析的立论根据,对此,她很是无奈,“黑格尔曾说过一句名言:熟知的东西不等于真知,更何况还隔着一个专业,从百度上找一个强迫症的概念来与我辩论,这有意思吗?”
在国内犯罪心理学领域,李玫瑾拥有很高的威信。她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批进入这个领域的学者,参与过众多大案要案的侦破和分析,也是重大案件发生时很多媒体首先邀请的访谈嘉宾。学界内对她的评价同样很高,一位业内颇有威望的老教授在向本刊记者评价李玫瑾时,认为她“在学术上成就卓越,许多见解都极具创新性,在犯罪心理学界属于比较优秀的人。”
但是,公众对这些资历并不买账,有网友发博指出,如果专家意见与公众看法相距甚远,无法说服多数公众,尤其是公众中的智者,他宁愿相信是专家出了问题。李玫瑾看到了这篇博文,她在留言感谢这位网民理性的同时,也强调了犯罪心理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实际上,李玫瑾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不希望自己的研究仅仅成为“象牙塔里的贡品”。如何获得更多人理解?“还是一句话,普及犯罪心理学教育,”这是李玫瑾惟一能够给出的答案。
至少现在,“专业”仍是横在她与公众间的一堵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