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毕诗成
这是一个常识匮乏的时代。匮乏到什么程度?本周几乎所有奇奇怪怪的事儿,往根儿上刨,都能刨出“丢掉常识”的病源。
本周最精彩的节目要数“故宫连续剧”,小毛贼洞穿安全防线,送锦旗搞出“撼”然风波,建福宫变身豪华会所……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被教育,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知错就改仍是好孩子。可惜这么 “厚重”的单位,诸般表现却连小朋友都不如,先是死不承认,承认后又说“都是下面人干的”,接着传出下属公司怀疑有内鬼开除所有员工,一条错道走到黑,让人大跌眼镜。也拜失窃事件所赐,“牵”出了另一些真相:建福宫、美龄宫、承德避暑山庄之类古迹,正在遭遇“皇家会馆化”的侵蚀,在本周“国际博物馆日”的当口,更是让人情何以堪。该干的干不好,不该干的使劲干,堂堂博物馆最基本的常识定位何等错乱。
本周最被瞩目的明星要数高晓松。这位著名音乐人,不幸成为“醉驾入刑”后的鲜活教材,在被判处“拘役6个月,罚款4000元”之后,高晓松含泪劝告大家,“以我为戒,遵守法律,尊重生命,珍惜短暂的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 明星的光环去掉,所言所讲,只是一个守法公民的常识。而法庭之外,也上演着最让人迷惑的争议:醉驾入刑,高法和公安部门出来两种解释,“一律”,“不一律”,让人不知一律听谁的。你看,法律争议又成了常识问题:事关亿万民众的法律修改,立法讨论过程中本该有清晰精细的操作,怎能到执行时还混沌不清?
这两起焦点事件,迫使我们回头省思“常识”的重要。任何社会的日常生活,都依赖于大家共享的一些常识,比如是非观念、羞耻道德、权力伦理,这是支撑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前提,恪守它,人人受益;搞乱它,人人受损。可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官,把一些幼儿园里就该建立起来的常识背弃掉了。
宁波机场“让领导先飞”的事件持续发酵,就是因为洞穿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常识,使得某些大人物“可以更平等”;福建某些高校搞临时校规,教育学子 “遇到酷似领导的人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荒诞之处就是因为撞破了教育的精神底线;新华社记者在河北香河采访被跟踪、被监视、被阻挠、被威胁,拨打110求助,对方置之不理,就是因为一些地方为了捂盖子丢掉了权力道德;要求党政机关100%统计公车总数的通知也让人感慨,公车数量老百姓不清楚,管理部门也不清楚,不也是背离常识的吗?
令人欣慰的是,有人“撼”常识,也有人“捍”常识:执着监督不停批评的媒体、护送记者离开的40多位村民、统计公车总数的努力、确保再无暴力拆迁的国办通知、动员官员们正确面对“异质思维”等社会心态的四篇《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各种努力的本质,往大处讲,是捍卫公平正义,往小处讲,就是希望个人、社会、权力都回到常识,省思自己的大脑,继而把失衡的世界重新“摆平”。创新、发展、改革、进步,有时候会被说得神乎其神,无限之难,换个角度讲,一切的努力,是不是只是要回到“尊重常识、敬畏常识”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起点?
犹记两年前,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常识》曾引发社会“过度解读”;犹记昔日里,梁文道一本《常识》引得粉丝无数。何故?若隐若现,我们看到了民众从内心对于常识的呼唤与向往。这个社会太需要肯定一些常识,作为大家共享的价值信仰,唯有在常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唯有恪守常识的做人行权底线,我们才可能塑造一个“正常”的社会,创造一个舒展从容的精神家园。
梳理这一周“撼常识”与“捍常识”的命题,无意单纯地指责哪一个人哪一个群体,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的信念下意识里是被现实社会规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唯有全面的建构常识并回归常识,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自我救赎,告别一切错乱。所以,你我可以不信天,不信地,但居于天地之间,要信仰常识、敬畏常识!在常识遭遇“撼动”的日子里,尤其需要有人执着地“捍卫”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