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了
有媒体把发生在刘明锁家的现象夸大为“西瓜变地雷”。
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普遍敏感,受“西瓜爆裂”新闻影响,一周以来,北京多家批发市场的西瓜销售量减少近三分之一,西瓜批发均价从2.5元/斤降至1.5元/斤。
由于汪良驹在媒体上高调宣称“膨大剂对人体无害”,他的邮箱收到一些质疑者的邮件,甚至有人在邮件里对他恶语相向。实际上,这不是汪良驹第一次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正名。早在2004年,社会上就出现了质疑“激素水果”的观点,他当时就专门撰文做了解释。
“如果没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北方人连香蕉都吃不上。”这是圈内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由来已久。1934年,荷兰学者Kogl从玉米油、麦芽等材料中分离和提取出一种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吲哚乙酸,从此揭开了植物激素的神秘面纱。吲哚乙酸即生长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此后数十年间,科学家们根据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人工合成了具有相似功能的化合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便由此诞生。
然而,一说起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业内人士在内,很多人仍习惯以“植物激素”笼统指代之。实际上,二者在科学上有严格的区分。汪良驹说,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则是指人工合成的,它们有的与植物激素的成分相同或类似,有的则在成分与结构上完全不同。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乙烯类和生长抑制类,与植物激素的分类相符。导致西瓜爆裂的氯吡脲,就属于细胞分裂素类。
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使蔬果产量增加5%?30%,国际上已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作为21世纪农业实现超产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旦与“激素”发生联系,人们总会联想起喂了避孕药的黄鳝或吃了瘦肉精的猪,难免产生怀疑或恐慌。汪良驹解释说,与动物激素不同,植物激素只能调节植物生长,对人体不起作用。
“这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在人体内没有那把相应的"锁"!”汪良驹打比方说。激素要发挥作用,需要通过与受体(靶细胞)结合才能发生作用。而动物体内只存在动物激素起作用的靶细胞,因而植物激素进入人体后,不能产生类似于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他还举例说,乙烯可以用来催熟多种水果,在植物学上被称为“成熟激素”。科学研究证明,乙烯之所以能引起果实成熟,是因为这些果实中存在乙烯的“受体”。一些果实缺少乙烯受体,或者人为阻断乙烯与受体的结合,果实的成熟就可以被推迟。然而,人体并不存在乙烯“受体”,因而,即使瓜果中存在乙烯,也绝不可能引起儿童早熟等现象。更何况,乙烯在瓜果中的分解时间只需短短几天。
实际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也是很小的。我国的《农药管理条例》把农药毒性分为6类:特剧毒、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为低毒或微毒。
“很多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与食盐差不多。”何钟佩说。举个例子,根据小白鼠的急性口服半数致死量(简称LD50),乙烯利的急性口服LD50为5110mg/kg,而氯化钠即食盐的则是4000mg/kg~5000mg/kg,两者的毒性水平差不多。
“人们饮用一杯咖啡摄入的致癌物质,要比一天中吃下的全部农药残留物中的致癌物质多得多。”这是美国学者P·Klassen在1989年说过的。换句话说,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有毒,必须和剂量相联系。
因此,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进入蔬菜体内会随着新陈代谢的进行逐渐降解,药效慢慢消失,在蔬菜上的残留量很低。即使有微量残留,在烹饪过程中也会遭不同程度的破坏。残留在土壤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因雨水的淋溶、化合物降解、微生物分解及作物种植而被分解。所以,只要正常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残留的毒性基本不会对人体与环境产生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