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印斌
吴光华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员,10年来第一次作为教职工代表登台发言。“我今年60岁了,已经是‘60后’了。和你们相处,你们的淘气让我感到年轻……”简短的发言,却被十多次掌声打断,更有热情的学生在台下事先拉出“吴阿姨,我们爱您”的横幅。这是日前发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温情的一幕。(6月21日《扬子晚报》)
吴光华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一个受欢迎的宿管员、教职工,其实并不难。吴光华们其实是大学生从家庭过渡到独立生活的一座桥梁,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亲近关系不是简单的体察,而是由一天天的具体生活组成的:总是帮大学生收收晾晒的被子、衣服……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如果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能这样想、这样做,想必一定能够使未来的大学多一些人情之美,少一点衙门官气。
现在的大学,确实很“大”,“大”到了大家彼此都很陌生;教师也很“忙”,“忙”到了连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都很稀缺。这样的“陌生化”情形,与传统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理想相距甚远了。因此,吴光华所代表的“教职工”,其影响和作用也不容低估。
去年,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在毕业典礼上以“根叔”形象走红以后,公众的视野开始关注大学校长的亲民、去官化。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作用不可替代。不过,“焦点”之外,灯影下那些教职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无数个“吴光华”,才成就了一个成功的大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