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遇见她是我这辈子的荣幸
李福寿说自己当年是提着一只皮箱出走的。手中钱用完之后山穷水尽。找不到工作,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不仅收入微薄,还因为身份不明而难以稳定。“最苦的时候,单位派的午餐我们两个人共着吃。因为菜只有一份,饭可以随便打,我每天只吃一点饭,把菜留着,再打饭回去给她吃。那时,我们住在离单位不远的一个村里,属于私人出租屋,200元一个月。住四楼,用水、上厕所都在楼下。到了冬天,因为被子太薄,她有一夜冻醒了,坐在床上蜷着身子哭,我心都碎了,仿佛沉入千米枯井,看不到日月,十分绝望。”
不过,他表示现在很幸福。“我爱人是我真正的爱人。她是这个世界最适合我的人。遇到她是我这辈子的荣幸。儿子已经自立了,女儿还在读初中。他们都很阳光,都很健康。都有了自己的追求。”
读者另类解读——
“有些官员离开权力一钱不值”
一个文化局长的《私奔日记》 谁最该看?
读者华阳杨针写了一篇书评,文章认为最应该看这本书的是某类官员——“那类眼睛长在额头上的官员,让他们看看一个离开官场的人在体制外的生活经历,也让他们掂量掂量自己——假设自己主动离开官场,没有了权力,自己价值几何?恐怕他们连这样假设的勇气都没有。”
而一位叫阎兆伟的读者说,如果《私奔日记》能教育一些官员,那是因为“那些有情人的官员看了《私奔日记》,只能笑话、嘲笑这位选择私奔的同行;只能更坚定自己不辞官、不私奔。或者受《私奔日记》的启发,把婚外情搞得更隐蔽些,更诡秘些”。
难过道德审判关
责编刘离离向记者透露,作者对自己私奔及私奔后的生活遭遇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反省,对生命与情感有所感悟,最终跳出小我,归于平静。书里的爱情在爱的世界里非常称职,但在道德审判中却很难过关,“这是特殊时代一个特殊人物的纯粹写实,是研究当下转型期社会婚姻、家庭、伦理的一个典型样本。字字滴血,句句流泪。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私奔事件,这是一段深沉的情感炼狱”。(记者 胡孙华)
【延伸阅读】
“反小三联盟”群情激愤
据悉,《私奔日记》上市第一天,定居厦门的李福寿就遭遇了“反小三联盟”的激烈抗议。成立于厦门的首个“反小三联盟”有上万人正在焦急等待加入QQ群,情绪激动。有网友怀疑,“反小三联盟”或是李福寿妻子开的群,对此,记者与《私奔日记》作者李福寿联系,他坚决否认,表示“虽然现在的妻子会用QQ,但开辟这样的‘反小三联盟’,实在有悖常理”。(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