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日前公布了第一轮投票结果,81部作品进入下一轮评选。得票前10名作者中,省级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占到了8位。
不出意料的话,最终获奖作品中,带有“主席、副主席”职务的作者也很可能会占半数以上,网友们因此担忧:茅盾文学奖评选有了“主席化”趋势。
不是说“官员作家”和“主席作家”其作品就一定不优秀,但无法排除因“职务”因素给评选带来一个“不公正”影响的可能。今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工程院2011年度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众多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赫然在列。工程院比作协更具有专业技术性,评委可能更具有权威性,尚且难以“免俗”,“主席化”的担忧也因此并非没有道理。
最终的获奖者究竟是靠作品说话,还是一张“老脸”说话?评奖又不能像高考那样“闭卷考试”,所以“大腕”的因素会不会对各个评委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另外,虽然不排除确有优秀人才“既能当好官,又能搞好研究”,是个“多面手”,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领导职务必要的社交应酬和相关管理协调工作必然分散精力,会不会对创作或创作精品造成影响?这是公众质疑茅盾文学奖“主席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民众的忧虑不无道理,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和消解。 毕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