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晚8点,温州水心饭店多功能厅挤满了记者,主席台附近站满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和摄像记者。就在这里,铁道部要召开事故发生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当晚10点40分左右,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现。他向候场已久的记者道歉,但因现场比较嘈杂,他说了开头的话。
这样的方式,在寻常的发布会中,往往被当做“亲和”的表现。而在当晚,在对事故有无数疑问、满怀悲愤的记者面前,这样的话语被当做不适当的调侃,主流的回应也饱含愤懑。
当了8年多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但当晚的状况,跟王勇平以往的经历差异甚大。
以前,王勇平多次在春运或京沪高铁开通这样的铁路重要措施出台时出现。
那样的发布会,王勇平答问时总是面带微笑,游刃有余。当提问结束后,如还有记者强烈要求提问,他也会跟领导商量,争取让其回答问题。
即便被媒体围追堵截,他也总是面带微笑。一个问题,说了好几遍,不知情的记者再问起时,他也会再回答。
他把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视为“富有挑战性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敌人的关系”;把他与铁道部、媒体的关系比作“一仆二主”。
但在记者看来,王勇平熟稔宣传要领,以虚避实。一名长期联系铁道部的记者称,从王勇平那里,很难问到实质性的新闻,尤其是涉及到铁路负面时。受体制所限,他往往需得到授权后再统一发布。
2003年,王勇平在北京参加了为期5天的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一起学习的有来自66个部委和地方机构的100多位新闻发言人。这群被称为“黄埔一期”的官员当时年龄大多在30-45岁。
2004年底,国新办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75位新闻发言人联系电话,当时被看作推动政务公开之举。2010年底,当各部委新闻发言人名单第7次公布时,人已经被换得差不多了。与王勇平同批次的优秀新闻发言人,如上海市政府原新闻发言人焦杨,南京市政府原新闻发言人徐宁,包括王旭明在内,都离开了这个风险极大的岗位。
王勇平是其中极少数坚持下来的新闻官员。其间,铁道部变故甚多,王勇平身在其位,必受其过。
在发言人岗位上坚持8年之久,王勇平离去。发言人因言受过,对错争议又将激起巨浪。
在温州发布会的当晚,气氛紧张的提问持续了25分钟,被主持人忽然叫停。不满的记者们拥上前,层层围堵王勇平。在铁道部官员的护送下,王勇平得以离开。留下一屋子的记者,向谁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