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出钱买赖宁雕塑
8月14日,记者在得知赖宁雕像被搁置在太原市杨家峪东沟村时,随即赶到此地,但并未见到雕塑。
杨家峪东沟村村长王贵明告诉记者,赖宁的雕塑并没有搬到东沟村,如果雕像放在这里,村里一定会妥善安置的。
王贵明称,从8月11日起,全国有不少媒体记者前往东沟村找寻赖宁雕像,自己都不知道是谁说雕像在东沟村的,连凤凰网都是这样认为的,其实自己都不知道雕像现在在哪里。
经过再次打听,记者获悉,原来赖宁的雕像并不在杨家峪东沟村,而在杨家峪长江村。
在距离太原市中心十几公里的杨家峪长江村,记者在一家农户的仓库小院里见到了赖宁的雕像。
那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废弃小院,凌乱不堪。雕像被搁置在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窗户旁边。
记者看到,这座高约2米的赖宁全身雕塑,底座的四个角已经被磕碰得没有棱角,汉白玉的雕塑身上,除了斑斑痕迹,还泼洒着油漆。
长江村的大多数村民和村干部并不知道赖宁雕塑就在他们村。村里一名男子称,他也是给朋友帮忙,雕塑只是暂时寄存在这里,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拉走。“街道办也是没办法才这样暂时安置赖宁雕塑的,”苏常青说,他也是通过私人关系,才暂时为雕塑找到了一个存放地。
苏常青告诉记者,近日有关赖宁的雕塑被移的事情经报道后,有一些人通过电话和他商量出钱买赖宁雕塑的事。“我一口回绝了,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苏常青说,他一直觉得赖宁雕塑放在学校最合适,但为什么学校都拒绝安放呢?
“去圣化”让英雄“被冷落”
1988年5月,随着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赖宁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赖宁的事迹进入了课本,照片也被挂在了中小学的校园,赖宁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是否该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行为,社会上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少年英雄”赖宁见义勇为的精神不再被提倡,赖宁的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摘下,其英雄事迹也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
2006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未成年人类似赖宁救火的英雄举动,已被法律所禁止。
这些,都被很多人理解为,赖宁精神已成为一个过去的时代的精神符号,赖宁精神已被时代所遗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1989年受团中央指派,采访并写作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赖宁》,在《人民日报》全文刊发。
对于近日东仓巷赖宁雕塑被移又无处安置的现象,孙云晓很无奈地对媒体称,当地的做法很简单粗暴。
对赖宁的精神象征和现在提倡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冲突的各种质疑声,孙云晓说,提倡学习赖宁并非是学习其救火行为,而是学习赖宁远大志向和勇于实践和探索精神。
“赖宁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恰恰也是我们很多生于当代的青年所缺乏的,”孙云晓说。
东仓巷事件后,一些人发帖称,赖宁在当时是“官二代”,甚至有人对其当年的救火事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孙云晓在博客上说,赖宁的故事是真的,绝不是编出来的,时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声音,是因为一些人更喜欢“去圣化”,尝试“解构崇高”,消解传统权威。
“去圣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生活受挫,因而怀疑传统价值和美德的存在。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甚至怀疑一切。
但心理学家说“不用担心”,因为“去圣化”之后还会有一个“再圣化”过程,不管如何变化,一个社会总会再次确立起自己的基本价值观,神圣的、值得敬仰的东西迟早会重拾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