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记者 周艳涛)长期以来,秦直道研究的最大分歧点是秦直道中段的东西线之争。如今,这一谜团终于破解,省考古研究院通过对黄陵的秦直道进行发掘,进一步确认了秦直道东线,彻底否定秦直道西线。
西线与秦汉没有关系只是古道路
秦直道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的从咸阳淳化直通内蒙古包头市的专用军事大道,全长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30米,最宽处约60米,南北直向,故称作“直道”,也被人们称之为“古代高速路”。
秦直道在我省主要路段跨淳化、旬邑、宜君、黄陵、富县等,多在荒山野岭间修建,宽阔通畅,气势宏大。省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2010年7月至10月,主要在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兴隆关一带进行发掘,共试掘探沟8条、解剖烽燧2个,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
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张在明介绍,秦直道研究的最大分歧点是秦直道中段的东西线之争。东线说指秦直道北上至兴隆关后,向东走蚰蜒岭,再向北,经陕北,至终点包头;西线说认为,秦直道至兴隆关后,继续向北,再转西北,经甘肃和陕西定边,再折向东北,经内蒙古,回归旧有的秦直道,至终点包头。东线说的秦直道基本南北笔直,是弓弦。西线说的秦直道向西转了一个大弯,是弓背。目前,大部分考古学者持东线说,相反,大部分历史和历史地理学者持西线说,认为东线是主干道,西线可能是秦直道的支线,绕了一圈后又回归到了主干道。
此次考古人员将发掘地点放在兴隆关周边,经过发掘,考古人员在东线发现了两层路面,是秦代和西汉的;西线也发现两层路面,却均是东汉以后的。由此。秦直道的考古成果在进一步确认东线说的前提下,而彻底否定了西线说。最后结论就是,修筑于秦代的直道,自起点向北,经兴隆关向东,直至终点。使用200多年后,即在两汉之间或东汉早期,兴隆关以东的秦直道经人为破坏后废弃,也就是东线被废弃。
约数十年后,改走兴隆关以北的子午岭主脉,向西转了一个大弯后至终点,也就是西线,直至宋明时期。因此,西线已和秦没有关系,和西汉也没有关系,只能说它是古道路。
东线缘何遭大规模破坏?
东线后来如何废弃的?
据考古专家推断,属于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人为破坏的。
张在明介绍,考古人员在东线的两层路面上,不仅在路土、车辙的质地、结构及遗物方面,与富县、甘泉揭示的秦直道惊人的相似外,而且,在这三个发掘地点都发现了人为破坏直道的现象。
专家介绍,秦始皇修建秦直道主要是为了抵制匈奴的入侵。秦始皇统一前后,匈奴人也被赶至阴山以北。为了巩固北方边防,秦始皇除了下令修建长城,还需要修一条“高速路”,以备北方前线万一发生军情,战备物资、粮草等的运输。于是下令“堑山湮谷”修建了秦直道。因为一旦匈奴铁蹄跨过阴山,一天一夜即可到达秦都咸阳,直接威胁到秦朝的政权。
后来到东汉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匈奴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中原一方转入守势后,担心匈奴借助秦直道攻打,因此政府大规模将部分路段的秦直道毁坏,防止匈奴长驱直入。而当时如何大规模破坏的呢?专家认为,主要是在路上挖沟,然后引山上的流水,借助自然之力冲毁道路。东线就这样遭到了破坏,并随后彻底废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