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渭河“三年变清”的目标,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三秦环保世纪行组委会联合省政府有关厅局和新闻媒体,从今年3月起,先后3次持续对渭河污染防治情况进行报道。
在昨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上,委员们参阅的一份材料指出:因各种原因,每年仍有近5亿吨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渭河,仅现在每天就有近50万吨的污水得不到处理而排入渭河;少数企业偷排污水屡禁不止;部分企业在线监测设施形同虚设;沿河垃圾乱倒问题比较普遍,工业和城镇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高等。
为力促渭河“三年变清”,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提出了7条建议: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2.各级政府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厂建设和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明年我国将在黄河流域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对渭河流域高污染企业采取断然措施尽快关闭淘汰。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杜绝企业偷排。
4.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引汉济渭”工程,积极探索利用渭河各条支流,特别是南山支流生态水开展洪水引渗调蓄、雨水回收和综合利用工程,从根本上提高渭河自净能力。
5.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渭河流域水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实现重点污染源和排污口监测全覆盖。对渭河排污信息定期公布。根据渭河生态水流量、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综合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变单纯的浓度考核为通量考核。
6.建议充分发挥水价杠杆作用,提高水资源费在水价中的比重。
7.尽快制定《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确保渭河3年变清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本报记者 刘兢
|